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01日
奔九路上谢党恩
□ 任崇海
在我奔九的路上,迎来了建党104周年喜庆的日子,心里感到特别激动。
我是1940年生于盐城农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建国后进了新中国创办的学校读书,1952年进了初中,1955年考进江苏省盐城中学读高中。正当我憧憬美好前途奋力攻读之时,遭遇第一次人生的重大不幸,在高二下学期摔了一跤,跌断左腿而辍学在家。此时我的精神极度消沉,几乎失去生活的勇气,是家乡的小学校长和大队干部把我领上了新闻写作的道路,从此我一发不可收,直至今天一写已近七十年。
我还记得,开始时写了几十篇,都是石沉大海,老校长鼓励我说:“有志者事竟成,贵在坚持!”终于在1958年8月的一期《盐阜大众报》上刊登了仅有20个字的顺口溜,至今这篇20个字的顺口溜还保存在我的剪贴簿的首页上。后来,领导上先后安排我做民办教师、中学文印员等工作。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冈公社成为闻名全省、全国的先进典型,我被抽调到公社党委从事专职宣传报道工作。当时经常在《新华日报》《盐阜大众报》等新闻媒体刊登。公社党委根据我多年来勤勤恳恳搞好新闻报道的突出表现,吸收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多次被县委宣传部和“盐阜大众报”等媒体授予优秀通讯员的荣誉称号。
1987年初,我调任农业银行一个县支行的办公室副主任,专职从事文秘工作。就在这往后的二三年里,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接连遭遇两次重大的不幸,1987年痛失12岁的爱子,1989年12月与我朝夕相伴24个春秋的发妻患白血病离开了人间,中年丧妻丧子的沉重打击让我痛不欲生、一蹶不振,成天昏昏沉沉,当时,多少亲戚朋友为我担心:“恐怕他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要彻底垮下去啦!”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祖国和人民送来的雨露甘泉,滋润着我即将干枯的心灵;是领导和同志们伸出温暖的双手,驱散了笼罩在我心头悲伤的阴影。
人间自有真情在,风雨过后见彩虹。我顽强地挺过来了。我要多写文章,回报党和人民,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和鼓励,寄托对爱妻爱子的哀思。从那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我进入一生中写作的黄金时期,不仅较好地完成了自己担负的文字综合本职工作,而且利用业余的时间采写了大量新闻通讯稿件,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的的稿件有两千余篇,约一百五十余万字,特地汇编出版了三十余万字的《笔走阡陌》一书。
1998年8月,我从中国农业银行盐城市亭湖支行办公室主任的岗位退下来,回想起自己遭遇的三次重大不幸,明白了一个道理:挺直腰杆,挑战人生,与命运抗争,才能活得充实,活得精彩。三次重大的不幸,对我是沉重的打击、是痛苦的折磨、是精神的历练、是感恩的源头,是前进的活力。虽然退下来了,但笔杆子不能“退”,我要继续发挥余热,写好赞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故事。2007年6月,为系统宣传农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我陪同报社记者到盐都、东台、响水等支行采访,执笔撰写了《文明花开灌河香》《每一步都离不开农行的支持》《理念一变天地宽》等通讯,有效地宣传农业银行的形象。2011年7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中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和《银潮》杂志社联合组织的全国离退休干部“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征文活动,我走访了盐阜地区的新四军历史研究的有关专家学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撰写的《追忆江淮银行》一稿,荣获二等奖。
盐阜地区是红色文化的基地,铁军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我们家乡流传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革命斗争故事很多,激励我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我广泛收集资料,精心构思撰写,一字一句地斟酌,写成了一篇篇动人的革命斗争故事,先后有《拦河打坝揍“黄狗”》《策动江阴要塞起义有功的吴广文》《“倪菩萨”:借枪夺枪传佳话》《新房让给粟裕住》《刘金才智登日艇探敌情》《除夕夜穿越羊寨封锁线》《“中国好儿女”的战地故事》等十多篇文章被《中华魂》《大江南北》《世纪风采》《铁军纵横》等报刊发表,并汇编出版文集《豌豆花开》,既是对前辈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也是奉献给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教材。
今年我虽然在奔九的路上,头不昏,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身板硬朗,文章照写,我要感谢党,感谢祖国和人民,让我成为挑战人生、与命运抗争的赢家,越活越年轻。我将继续活跃在新闻写作的舞台上,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