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26日
烽火蟒蛇河 18
好儿女齐聚盐渎城 小鬼班晚眺登瀛景
□ 彭 鹏
对大律师沈万山,孙中明觉得他是个杀人不出血,吃人不吐骨的人。而且他的老大沈一山,又是国民党的现任县长,故而是畏而惧之。
孙中明从小读过私塾,在为人处事中处处不忘中庸之道。他原本不叫这个名字,觉得中庸之道是保身之道,生怕自己离开这个处世良方没法活,就改名叫中明。他的家境不算太丰,但还有四十五六亩地,不愁吃穿。虽然名称上是自种自收,但他自从当了乡长后,就肩不担担,手不提篮,腿不湿水了。家里绝大部分的农话,都是不花钱,请人帮工,顶多花点饭食钱,真是花小钱得大实惠。老百姓对国民党和当官的刻画的脸谱就是:“县长盖洋房,区长盖楼房,乡长盖民房,甲长两头忙,户长叫冤枉”。孙中明认为,这样盖楼砌屋太显鼻子显眼睛了,所以他一直住在砖墙茅草盖的房子里。他对国民党的苛捐杂税,没有反对过,反倒认为这事有些小油水可捞。国民党的附加税花样繁多。他接到县区里的通知以后,总是在附加税上再附加点,塞进自己的腰包。对保长们在他已经附加过的附加税上再弄点鬼名堂,他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抱着井水不犯河水,大家都过得去就算了的态度。对乡长这个位子,一些地主们都想有个维护他们利益的人上台,因而你争我夺,谁也当不成。可孙中明善于周旋,各方俱不得罪。地主们在他不大妨碍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任他把这个乡长当下去。老百姓明知他捞了些油水,但总觉得他还不算过分,没有胡作非为,所以也就不说什么。有人退一步想,如若把已经填饱肚皮的人换掉,来一个饿肚子的人上台当乡长,老百姓会格外吃不消。
民运队要到他乡里,他事先已得到余区长的通知,不过他颇费神思。按照过去的经验,县太爷下乡,那等于皇上出朝一样,是要地动山摇的。平时衙门差役们到了乡里,都是吹胡子瞪眼睛的,除酒饭招待好外,还必须在背后塞些钱钞。民运队会怎样?这个名称,孔孟的书上从没有过,连辞源上都查不到,这些人是什么官,当什么差,而且还要住在乡里,这该怎么办?过去当官的鱼肉乡里,可没常住在乡里呀!
孙中明猛然想起,这些人来了,住在哪里合适?回家和老婆商量一阵,家里房屋还算宽畅,铺盖俱全,住三五个人是不成问题的。可总觉得这些人住在自己家里不妥当,万一国民党回来了呢,那就有口难辩了,到时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但眼下是共产党的天下,如不好好地安排,就怕吃不了兜着跑。他左琢磨,右推敲,最后决定还是去请教一下宋老先生和沈万山律师,看看他们有什么吩咐。就是今后出问题,也好有一个退路,有个推托。
孙中明先跑到宋泽夫家里,告诉宋老先生说,余区长来了通知,县里要派民运队来乡里,好像还要驻扎一个时期,先生您有什么吩咐,看怎么安排?
宋泽夫听完孙中明的话,心想:这明明是件很好处理的事情,又是你乡长分内的事,怎么不合乎寻常地来向我讨教?他一眼就看穿了孙中明的心思,此人对共产党能否站得住脚还心存疑虑,想脚踏两条船,为自己留条后路。但他并未直截了当地指出,只是说:“共产党是抗日爱民的,来了,你就好好地接待嘛!生活上按照他们的吩咐办吧!”
走出宋老先生的大门,孙中明又向沈大律师家走去。他一边去,一边回味着刚才宋先生的几句话。虽说是一些不提具体方法的场面话,但对“共产党是抗日爱民的”这句话,他反复在心中咀嚼了几遍。抗日,我是拥护的。至于爱民,怎么个爱法?他联想起和余区长的第一次见面,人家余区长并没有因为自己当过国民党的乡长而冷漠他,一见面就跟自己谈得很热乎。就余区长这待人接物的态度,这种处世之道,就让人感动,就值得效仿,但他对民运队来乡里的目的仍然不放心。不管怎么说,自己在国民党时代干了五年,没发什么横财,小细水还是不断向自家流的。他们来了,自己怎样才能“稳坐钓鱼台”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