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14日

回想当年上初中

□ 王洪武

我是1956年从百里之外的偏僻小村考入县城一所中学的。当时完小毕业能考上初中的人并不多,考上“县中”的更是凤毛麟角。收到录取通知书,我和家人高兴得了不得,同学和村邻们也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当年我12周岁,长得又黑又瘦。入学前先要到乡里办户口转移手续,我等不得在外做工的父亲回来,独自偷偷出发了。水乡的路坎坎坷坷,途中还有好几个断桥堤口。浅水的,我就提裤涉过去;要过河,便等途经的船,请人家帮我渡过去。老乡长正在田里插秧,见一孩童找他,很热情地丢下手中的活,洗洗脚陪我进了乡。尽管来去只有八九里的路程,一早出发,办好手续到家已经下午两点多钟了。

第一次进城上学,我记得很清楚,是父亲挑着扁担,一头挂着一条薄被,一头挂着一只放有书本文具的小木箱(原是肥皂包装箱),先步行送我30多里到秦南仓,然后转乘轮船到盐城(家乡到城的轮船还未通,更不谈汽车)。

为了减少大人麻烦,节省几个路费,学期中途是很少回去的,寒暑假来去也大多是步行。常常走了过半路,脚上就起泡,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搬不动。只好咬着牙、扬起头,挺起胸,哼起学校才教的歌,坚持轮换着一条腿跨着走,一条腿拖着歇,一步一步向前进。

头发长了,我们学生相互理。勤工俭学就有这一课。

被子脏了,自己洗,自己学着用针缝(那时还没有什么“被套子”之说)。

洗澡,星期天跑几里路到农学院去,2分钱一把澡,那里学生浴室挺欢迎。

学校靠医院,门口有不少小吃摊点,空气中弥漫着的各色香气常常诱得我扭头驻足,但想想学校伙食比在家里好多了,再上街买吃的,铺张,怕人看了丢脸。有两次,大概是家中一时“手紧”,伙食费到期未交,开饭了,事务处让停伙。见人家都高高兴兴进了食堂,我被拦在了外面,难过得躲在一旁抹眼泪。好在有同学一溜烟帮我找来了班主任。班主任好呢,赶快陪我去找事务长,又打招呼又担保,还让我在教师小食堂吃了顿优待餐。

从乡村小学到城里中学,就像沟槽里的小鱼一下子跳进了知识的海洋,感到一切都那么新鲜有趣。根本不知分什么主科副科,凡有课本的都好好学,没有课本的,见有好玩的,也要好奇地问问。

我喜爱写作和美术。一次去文化宫,见有写作、美术培训班招人,学生也收。想想星期天反正没事,便当即报了名。嗨,这段学习,确实收益多多。作文、美术崭露头角,帮学校出黑板报啊、写标语啊,成了老师首点人选。我有一幅人像素描,还大模大样地挂在市里的一次美展上。

毛头小伙精力旺,兴趣多。在校几年间,我摸索着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打腰鼓、洋鼓。一年放寒假,为春节街头演出,班主任让我留下,扮演小话剧《孙悟空下凡》里的土地老爷,孙悟空则由后来在市文工团当上主角的小范扮演。国庆十周年,在游行队伍中,那个在几十面洋鼓洋号前面挥舞指挥棒的就是我,真的风光极了。

还让我意想不到的,1959年中考,语文、数学、作文3门总分300,我考了288,一不留神得了个头名状元,我想“功劳”最大的可能就在作文上。

那年中考作文题为:暑假生活片段。具体写的什么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我以当年参加军训为题材,另拟了个大标题,导语下分3段,加了3个小标题,似报上登的新闻通讯,形式新颖,内容实在。这在众多初中生的“考卷”中恐怕还是“另类”,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显然这也与平日“好玩广学、不死读书”密切相关。

初中三年,一晃过去了。那段生活,现在说起来好像很苦,其实,那当儿,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苦,甚至觉得很快乐。至今想来,还感到很有趣、很是留念。“读书可改变命运”,激励我顽强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