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14日

回眸秦南农业中学

□ 刘克强

翻开一张60多年前的奖状,眼睛为之一亮:“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奖给农业中学先进工作者刘克强同志——省长惠浴宇——1959年12月”

这张奖状是当年我在秦南农业中学任教时获得的。想起了秦南农业中学,历历往事如在眼前。

1958年春夏之际,苏北大地上的一个新生事物——农业中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盐城县25个乡镇先后办起了50多所,而秦南农业中学就是全县开办最早的一所。那年我20岁,刚从盐城农业学校毕业,就被分配到这所学校任教,开始了我走上社会的第一段旅程。

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农村迫切需要大量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而普通中学的招生额却远远不能满足小学毕业生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秦南镇从各大队招收历届完小毕业生和应届毕业生,坚持“两条腿办学”办起了农业中学(初中),就等于为失学青少年开辟了一条出路,很受欢迎。他们一呼百应,纷纷前来报名,通过简单的考核,绝大多数被录取。学校设在宋村(宋村是著名的抗日爱国民主人士、被陈毅元帅誉为“苏北的鲁迅”宋泽夫的故里,这里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办亭湖中学扬名盐阜地区的文化教育高地),被命名为东方红人民公社农业中学(即秦南农中),1958年秋学期开学时拥有学生近400人。学校实行半耕半读,学生寄宿在社员家里,吃饭在学校大食堂,在十分简陋的民房教室里上课。当时公社确定将沈舍生产队南一匡100亩地划拨给学校,辟为实习农场。师生们上午上四节文化课,下午到农场劳动,养猪养鸡种水稻,搞高产栽培。秦南农中实行抗大式的办学模式,这种让三尺讲台与广阔天地融为一体的做法,让这所农业中学焕发了勃勃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个校办农场让我这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农中教师在这里得以发挥自己的专长。我是学农的,学校分工我教农知课,我就把农场这块稻田作为讲课的课堂,从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直到收割,我和学生们一边摸爬滚打进行劳作,一边讲授水稻栽培技术。1959年秋季,收获了55000斤稻谷,稻囤子把教室、办公室堆得满满当当。在那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年头,获得这样的大丰收还是非常轰动的。就在这年年底,我被评为先进个人,出席了江苏省农业中学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省政府表彰。(盐城县同时受表彰的还有龙冈农中顾克美、南洋农中陈念慈、楼王农中杨登科、葛武农中薛士昭等九人)

如果说,半耕半读是秦南农中重要特色的话,那么教师的多元化则是该校的一大亮点。因为是农民自办学校,不可能分配公办教师,那时主要还是挑选回乡知识青年到农中教课。北严大队盐中高中毕业回乡知识青年徐鸿才是秦南农中首任教师,接着郑立舟、蒯大河、周红明、苏佳彦、房广斌等本县和外县的知识青年也一一被选调进来,是他们充当了教学挑大梁的角色。然而随着秦南农中一再扩班,师资奇缺成了办学最大难题。好在这一年暑期传来了喜讯,省政府从苏州挑选了一批应届高中毕业生前来苏北革命老区支教,其中曹载寅等就被分配到秦南农中。不久前,80多岁的曹载寅回忆说,“我们这一批20多岁的热血青年,乘轮船过长江,到了盐城,13名苏州同学被分配到了交通闭塞的秦南水乡。”接着,于暑期毕业的南通财经学校的张云鹤、金锦娣、陆琴、张日凯等也加盟了秦南农中,这使得秦南农中教师队伍一下子扩大到35人,可谓阵容强大!其时,公社委派西季小学校长祁兆球兼任秦南农中校长,曹载寅任教导主任,下设文史地、数理化两个教研组,教材与普通中学基本相同。为使教学与农村人才需求相适应,学校还专门设置了农知课教研组,以坚持农业中学半耕半读的独有特色。

那时的秦南农中根本谈不上正规办学,教学也很不正常(1958年年底公社决定农中师生参加水利建设,我和徐鸿才老师奉命带着60多名男女学生奔赴伍佑公社黄巷大队挑河挖渠,搞河网化工程,学校就停课了一个多月)。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办学条件下,秦南农中坚持艰苦创业、坚持半耕半读,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就相继培养了五六百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农村建设人才,相当一批农中毕业生后来成了科学种田的带头人、致富奔小康的排头兵和乡镇企业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1962年以后,秦南农中徐徐落下帷幕,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秦南农中的办学业绩还是在这个人杰地灵的秦南古镇文教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回顾当年,群众中流行的对农中毕业的赞语仍时时在耳边回响:

农业中学好章程,半耕半读育新人。

农业中学真顶事,信得过,派用场,茅草棚里飞出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