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15日
用暖的笔触写冷的世界
——读余华小说《第七天》
□ 祝会敏
余华的《第七天》是讲述了一个“七日安息”的死后故事,内容是主人公杨飞在另一个世界的种种经历。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故事开始了,“我”叫杨飞,因意外事故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发现和现实生活中一样,这里的人也根据财产、身份地位分成三六九等:塑料椅子和沙发的差距;火化炉的差距;寿衣和骨灰盒的差距。差距并没有令人生厌,反倒赋予那个冰冷的世界另一种真实感,贴近我们真实的生活。
因为没有墓地,“我”只能离开殡仪馆,思索着自己死亡时候的经历。当时像孤魂野鬼游荡在世间,白天在暴力强拆的废墟中穿行,在饭馆吃饭的时候,因为沉迷于报纸上前妻李青自杀的消息,忘了逃跑,以至于被一声轰然巨响带走了生命。“我”在另一个世界的第二天,回顾和前妻李青恋爱结婚到离婚的始末。两个本互相深爱的人,因为杨青对物欲权势的追求而分开。李青最后被骗自杀,二人在另一个世界重逢,诉说着分离后的思念和忧伤。“我”在死后的殓衣还是绣着爱人名字的那件睡衣。冷冷的世界,但文笔是暖的,情,不仅暖了人间,还暖了另一个世界,如果有来生,李青必不会放弃自己的爱人。
“我”走在亮闪闪的铁轨上,回忆起自己的出生以及成长经历。养父杨金彪用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呵护自己的成长,杨金彪放弃结婚机会全心全意地爱着“我”。除了养父的爱,郝强生和李月珍夫妇也给了“我”最大的温暖,被爱包围着长大。杨金彪的爱是无私的,只要对“我”前途好,亲妈来找自己时候养父为了儿子的前途放手。最终,“我”在二十七天后因为不适应重返温暖的养父家。养父杨金彪患了淋巴癌,“我”辞去工作,卖掉铁路宿舍,买了一个小店铺,以方便照顾父亲。为了不拖累儿子,养父不辞而别。在寻找自己父亲未果的时候,一直照顾自己如慈母般的李月珍也遭遇车祸去世。于是“我”奔走在“无边无际的混沌和无声无息的空虚里”。
继续走向另一世界的第四天,“我”作为一个外人走进一对情侣的故事里。刘梅是一个心思单纯也爱得单纯的漂亮女孩,因为穷男友送自己一个山寨手机而自杀。在活着的世界,一个被捅死的警察和怀恨在心的嫌疑人,在另一个世界成了棋友。“他们的仇恨没有越过生与死的边境线,仇恨被阻挡在了那个离去的世界里。”在第五天,“我”遇见更多的人,被强拆掩埋于地下的夫妻、“我”出事地点的餐馆老板一家,在这个世界,没有仇恨,没有复杂的手续,只有一如既往的真诚和热情。一个在司法冤案中被处死的人,竟舍不得众人,留在了自我悼念者的聚集之地。大爱母亲李月珍,继续在另一个世界照顾二十七个死婴。一辈子爱岗敬业的杨金彪志愿在殡仪馆候烧大厅的工作人员。
第六天,仍然继续为了山寨手机跳楼的刘梅和伍超的故事。穷困的男友得知刘梅死后,为她卖身买了墓地,而自己术后感染去世。
第七天,也就是故事的尾声。刘梅穿上貌似婚纱的裙子。没有走向婚礼,而是去了墓地安息。而“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父亲。而那对苦命的情侣的故事得以完整地呈现。刘梅,伍超,这两个生死难忘的恋人在另一个世界也错过了相遇。伍超要去的地方,人人死而平等,叫作:死无葬身之地。
余华这本《第七天》,没有太深的冰冷和绝望,却有一种温情。根植于小人物的生活,用一支温暖的笔,悯众生,关注人性。是一部超现实又很现实的好作品。通过余华这本书去叩问命运与人性:真正的勇者不是死,而是敢于卑微而坚定地活;无论在哪里,善良,永远是一种柔和的情感粘合剂。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宝贵,更加珍惜每一天的时光,不愿让任何一刻白白流逝。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充满了无限可能与希望,好好地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那些关心我、爱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