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15日
探寻古代礼仪文化的魅力
——读曾亦、陈姿桦《古人的日常礼仪》有感
□ 周树龙
礼仪,从人类历史开篇便如影随形,它是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与价值理念。远至古时庄严肃穆的祭祀典礼,近到日常人与人的往来互动,维系着社会的运转秩序。然而,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这份历经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却被忙碌的日子狠狠打压,不知不觉就从我们的生活中慢慢退场。
曾亦和陈姿桦合写的《古人的日常礼仪》,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古代中国礼仪文化的大门。阅读这本书,收获的可不只是对古代礼仪的了解,它会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甚至被误解许久的传统礼仪 。
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个礼仪文化的宝库。作者用平实易懂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生活中的礼仪精神。从礼的定义、起源,到“礼尚往来”和古人送礼的讲究,书中深入剖析了礼的基本精神,比如敬、仁,以及礼和中道的内涵,还详细阐述了礼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制度中的体现,像家庭关系的准则,以及古代法律和礼的关联。
在具体礼仪方面,这本书介绍得特别全面。先是从拜礼讲起,详细区分了坐、跪、拜的不同,揖、拱手和拜的动作差异,尚左尚右的讲究,还有《周礼》中的九种拜法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演变,不同群体的拜礼特点也都有涉及。接着,书中又介绍了古代日常的基本礼仪,包括相见礼、成年礼、士婚礼、饮酒礼、士丧礼、家祭礼等等,完整地呈现了古代礼仪体系。
这本书可不是把礼节简单罗列出来。作者通过深挖背后的故事,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再到宗教信仰这些角度入手,全方位解读礼仪背后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作用。就说 “拱手礼”,可不单单是表达尊重这么简单,里面蕴含着儒家 “仁爱” 的思想。从这方面就能看出,礼仪实际上是人们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也是道德规范的一种直观体现。
书中对礼仪的探讨特别引人深思。古人把餐桌当作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座位安排、饭菜分配、进食顺序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尊老爱幼、谦让的美德。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应该找回餐桌的温暖,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呢?传统节日里的习俗,比如春节祭祖、中秋赏月,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也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家人团聚的珍视。这些礼仪就像无形的线,把整个民族的情感紧紧地连在一起。还有服饰,它不只是用来遮体保暖的。从官服到民间服饰的细节,都能反映出身份地位和时代审美。在快时尚盛行的当下,我们应该关注服饰的文化内涵,展现个人风格的同时尊重传统文化。
古人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礼仪是内心情感和道德观念的外在体现,是生活的温度,也是文化的根基。品读《古人的日常礼仪》,就像在汲取古人的智慧,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让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