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4日

我们走在大路上

□ 夏 牧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激越歌声自手机倾泻,铿锵旋律沿马路延展——自东而西的歌声里,我与邢兄重逢于庄前故道。

初中毕业即赴江南参军的邢兄,与我阔别五十余载。天南海北音书绝,唯有这烙进血脉的旋律,仍能唤回少年的共同记忆。

重踏青石斑驳的马路,和着刀郎翻唱的老歌,恍若时光倒转。当年连通东西两庄的土路,此刻竟激荡出久违的雀跃,两双布满沟壑的手紧握不放。道旁麦苗仍泛幽光,菜花依旧泼洒金黄,只是青丝已成暮雪。相视未语先笑——这般年岁早不轻易动情,可当“向前进!向前进!”的副歌骤起,血脉里的印记轰然苏醒,激得眼眶发热。

邢兄长我两岁,南京军区某军医院原副院长,党龄逾半世纪的老军医。清明归乡祭扫双亲与新四军烈士墓,特约我这少时玩伴叙旧。我们同饮蟒蛇河水长大,他住古王庄,我居园垛庄,两村相距不足一里,皆在园垛小学启蒙。彼时他常来我家蹭饭,我便唤作“邢哥哥”。

话匣由刀郎新曲开启。清明前夕,这位歌者将沉寂经年的红歌擦亮,火星溅入我们这代人的胸膛。清晰记得1964年——我国首颗原子弹成功试爆那年,进行曲式旋律裹挟着四字铿锵的歌词,如春雷滚过校园。当年谁不曾挺直腰板,将“勤恳建设锦绣河山,誓把祖国变成天堂”唱得震天响?

在歌声浇筑的年月,我们见证家乡蜕骨重生。蟒蛇河与横塘河交汇的西北角,本是十年九涝的“锅底洼”。60年代初洪魔肆虐,麦穗水中发芽,秋粮又遭“秋呆子”暴雨捶打。直到伟人“水利是农业命脉”的号令响彻云霄,乡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狠劲,夜以继日疏浚河道,将星罗棋布的“断头浜”织成井字水网。而今河渠如练,田畴似棋,旱涝无虞的景象,恰是我们用青春丈量的奇迹。

定居省城多年的邢兄,双亲早逝后已少归故里。重走老屋前昔日的泥泞土路,而今红砖墁地,中段向北延伸的水泥路跨中心河而去,钢筋桥如虹卧波。他的轿车南可抵旧宅,北能接村道,西通时杨中学,东越蟒蛇河大桥直抵秦南仓老街——再不见摆渡船在四岔河口摇晃。

共立蟒蛇河桥头,但见春水揉碎金光,两岸绿廊缀花,芦尖破土,小舟载着游客探看新景。这曾帆樯如林的漕运动脉,因公路兴起归于沉寂,如今蜕为安澜的泄洪道与城市水源。邢兄忽又引吭:“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他说愧未参与家乡建设,我笑答:你戍海疆、精医术,何尝不是故土的荣光?

返程车上,刀郎歌声再度激荡:“我们的道路洒满阳光……”四月熏风里,紫燕掠过麦浪,为这篇血色浪漫写下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