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08日
关于盐城市盐都区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5年1月7日在盐城市盐都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财政局局长 荣 钰
一、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全区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5.96亿元,支出预算为91.68亿元。经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批准,收入预算调整为43.7亿元,支出预算调整为88.29亿元。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8亿元,增长3.1%,占预算的102.2%;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39亿元,占预算的92.2%。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68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省市补助、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65.12亿元后,收入总计109.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39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上解省市等24.1亿元后,支出总计105.49亿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4.31亿元。
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区级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8.2亿元,支出预算为85.65亿元。经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批准,收入预算调整为37.05亿元,支出预算调整为82.53亿元。区级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08亿元,增长6.4%,占预算的102.8%;区级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29亿元,占预算的92.4%。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08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省市补助、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65.12亿元后,收入总计103.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29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上解省市等22.6亿元后,支出总计98.89亿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4.31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全区202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44.85亿元,支出预算为19.83亿元。经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批准,收入预算调整为33.89亿元,支出预算调整为14.96亿元。全区完成政府性基金收入33.58亿元,占预算的99.1%;全区实现政府性基金支出14.08亿元,占预算的94.1%。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33.58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省市补助、上年结转等33.14亿元后,收入总计66.72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4.08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上解省市、调出资金等51.76亿元后,支出总计65.84亿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0.88亿元。区级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执行与全区数据一致。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4.15亿元,加上省市补助4万元后,收入总计4.15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4万元,加上调出资金4.15亿元后,支出总计4.15亿元。收支平衡。区级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执行与全区数据一致。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4.68亿元,加上转移收入0.06亿元,收入总计14.74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2.69亿元,加上转移支出0.06亿元,支出总计12.75亿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99亿元,加上上年结余16.11亿元,滚存结余18.1亿元。区级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执行与全区数据一致。
(五)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1.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余额情况。2024年,省核定我区政府债务限额为117.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43.51亿元、专项债务73.79亿元。截至2024年底,我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14.02亿元,其中:一般债务42.32亿元、专项债务71.7亿元。
2.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及使用情况。当年发行政府债券32.44亿元(再融资债券4.61亿元,新增债券2.35亿元,隐债置换债券25.48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86亿元,专项债券28.58亿元。
3.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情况。当年还本支出5.83亿元,其中一般债券0.93亿元,专项债券4.9亿元;当年付息支出2.89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27亿元,专项债券1.62亿元。
二、落实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财政预算决议和全区财政预算运行简况
(一)以韧性思维推动财政承压运行。
(二)以财政之治应对“三保”困境。
(三)以立破并举深化国企改革。
(四)以精益作为守牢债务风险底线。
三、2025年全区财政预算草案
2025年全区财政预算编制主要贯彻三方面原则:
一是全面实行“零基预算”。
二是保持必要支出强度。
三是推动预算“滚动平衡”。
(一)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46.48亿元,增长4%。其中税收收入37.18亿元,非税收入9.3亿元,税收占比为8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拟安排88.96亿元,增长9.3%。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48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省市补助、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67.32亿元后,收入总计113.8亿元。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8.96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上解省市等24.84亿元后,支出总计113.8亿元。收支平衡。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39.04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省市补助、调入资金、下级上解收入、上年结转等67.96亿元后,收入总计107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11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上解省市等22.89亿元后,支出总计107亿元。收支平衡。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重点科目安排情况为:一般公共服务6.38亿元,公共安全3.35亿元,教育10.87亿元,科学技术4.62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1.0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19.74亿元,卫生健康9.78亿元,节能环保0.57亿元,城乡社区3.08亿元,农林水13.31亿元,交通运输0.63亿元,资源勘探工业信息0.74亿元,商业服务业0.55亿元,住房保障5.38亿元,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0.68亿元,粮油物资储备0.13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33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省市补助、上年结转收入等7.87亿元后,收入总计40.87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89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上解省市、调出资金等30.98亿元后,支出总计40.87亿元。收支平衡。区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与全区数据一致。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4.35亿元,全部用于调出至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区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与全区数据一致。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全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计15.83亿元,加上转移收入0.06亿元,收入总计15.89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3.44亿元,加上转移支出0.06亿元,支出总计13.5亿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2.39亿元,加上上年结余18.1亿元,滚存结余20.49亿元。区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与全区数据一致。
(五)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1.收入预算。纳入年初预算的政府债务收入为7.81亿元,主要为再融资债券,其中一般债券收入4.02亿元,专项债券收入3.79亿元。
2.还本付息。全区政府债券还本支出8.73亿元,其中一般债券4.5亿元,专项债券4.23亿元。付息支出3.58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31亿元,专项债券2.27亿元。
四、实现2025年财政预算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资源统筹破解财政紧平衡难题。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拓展增收空间。推进预算统筹管理助力预算平衡。
(二)主动应变求变推动预算改革全面升维。预算谋划“重绩效、强监控”。预算编制归零基、建标准。预算执行重刚性、强约束。
(三)创新支持方式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立足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有机组合,运用好一揽子增量政策,支持和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叠加运用财政政策“工具箱”。加强财金联动,组合运用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措施,撬动更多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服务高质量发展。围绕省市产业基金“1+9”制度体系,出台涵盖“募、投、管、退”各关键环节监管具体办法,通过“以投促招”“以投促产”“以投促创”等方式,聚焦焕新升级传统产业,规范引导产业基金在支持产业深度转型方面发力。深研地方专项债券回收闲置存量土地和新增土地储备政策,叠加地方专项债、专项资金、国家税费政策等,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实施财政资金“拨改投”试点。改革财政资金对产业投入方式,探索建立“专项资金+财政股权投资”融合联动机制,放大财政资金效应,聚焦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全力助推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赋能科技创新,寻求“拨改投”实现明显突破。
(四)树立“大国资”思维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转型”“盘活”两手抓,推动国企改革行稳致远,实现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圆满收官。以“加减乘除”提质增效。围绕核心功能,在资产资源上做加法,充分利用资产清查盘活成果,有效增加资产规模、不断优化财务指标;创新融资路径,在融资成本上做减法,可盘活资产经确权、评估,用于新增融资;专注主责主业,在经营上做乘法,推动国企资产管理能力和存量资产收益“双提升”;坚持“瘦身健体”,在遗留问题上做“除法”,持续推动债权债务清理,全面推进亏损子企业治理。以转型发展寻求新生。引导国企聚焦承担使命多维、产业分布多样、业务板块多元,加快转型发展。实施国企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制定“1+N”实体化运营方案,加快构建“一主一辅、一高一低”主责主业架构体系。深入开展资产清查利用专项行动,对低效闲置资产分别制定近、中、远期盘活方案,形成统筹运营、共享调剂、预留周转三张清单,通过规范运营行为、引导推行产业招引和考核激励等措施,做实做优板块委托运营资产,全面推动资产配置和使用质效齐升。
(五)构建“大监督”格局推动财政监管迭代优化。大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切实管好“账本子”、把紧“钱袋子”。理直气壮落实财政监督主责。将财会监督磨成“利剑”,扎实开展预算资金、会计评估、政府采购、行政事业资产和产业基金等专项监督检查,划清“红线”、亮明底线,规范财经秩序。推动财政监督走深走实,全面助推内控建设,突出清理规范利用财政补贴开展招商引资行为专项行动和政府采购领域“整、建、促”三年行动等重点任务,形成震慑力。加强与各类监督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实现财会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察监督、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贯通。推动预算绩效管理迭代优化。加强集成联动,实现部门单位同向发力,系统性解决评价体系、评价队伍和结果运行等一系列问题;制定出台绩效目标管理办法、部门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夯实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基础;探索构建预算绩效分级管理、共同治理的新模式。完善投入产出效益管理机制,探索成本预算绩效分析与重点绩效评价融合新范式,推进成本绩效预算改革扩围升级。健全部门整体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提升“花钱问效、花钱有效”的紧迫感。同时,树立有效债务理念,将债务绩效管理列为突破牵引性标志性任务,助推政府性债务管控。
(六)提升治理能力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履行好促发展、保安全两个职责,明确多元安全边界,守牢财政国资安全底线。敬终如始抓好政府性债务管控。精准施策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