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1月30日
修鞋匠徐姐
□ 王开顺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居住在这座城市沿河西路老棚户区的住户里,从事各行各业的退休老人颇多。修鞋匠徐姐,像是我们老小区的守门人,她的修鞋家当停放在进入老小区的最前端最醒目处。
徐姐是我们周边口碑极好的修鞋匠。她来自城郊的乡村,三十来岁,与同龄人比较起来,略显苍老。那些年,徐姐老家还有几亩自留地,农忙季节忙完田间的活又赶着过来,遇上刮大风下大雨也会在家陪陪孩子。平日总是骑一辆载重自行车,赶在习惯早起的老年人起床之前,赶到她固定修鞋修拉链摊位上。她尽快修补好晚上收工前收的鞋子。答应老顾客在早上上班前拿到修好的鞋子,徐姐从不食言。顾客问要多少钱?徐姐总是回答“随便给”,当人家给五元十元纸币时,她又会说:“给多啦”,然后又找回人家数个硬币。
徐姐在此小区人缘关系极好,修鞋技术堪称一流,方圆几个站台外的老市民都知道。他们有时会乘公交带上几双要修补的鞋子,前来钉个鞋掌粘个胶补块皮什么的。每当这个时候,徐姐就会放下手中的活,把乘车送来的鞋子先修好。收款都是与近处远处一样对待,童叟无欺。远处顾客会说,“比我们那个小区便宜多了,乘公交来都是划算的。”徐姐听了很高兴,让他们“好再来”。
徐姐的摊位旁总会摆放两条老旧的长木凳,这是留给老人下午来聚会聊天时坐的,老人们也会隔三岔五拎两双儿女的鞋子给徐姐修补。老人休息一会儿,再聊一会儿天,鞋子便修好了。徐姐耳朵里听到东家长李家短的新闻故事能长满老茧。徐姐一笑了之。再后来老旧小区改造拆迁,老小区的居民各奔东西,老顾客不见啦,新生代修鞋的少,有的鞋穿不旧就换,谁还去修呀?
徐姐的老家老村早已被征用了,徐姐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住在城里的小区里。一次偶遇徐姐,发现她已改行,穿件环卫服成了街道上的保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