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0月29日
结缘六十载 至今离不开 ——我与“盐城两报”
□ 任崇海
我从1958年开始成为《盐阜大众报》的读者,并撰写新闻稿件,后来被报社聘为通讯员,至今已经过去了六十余载,与《盐阜大众报》和《盐城晚报》的紧密联系从未间断过。
我是1940年出生在四县(区)交界处的盐都区大冈镇抬头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52年小学毕业后顺利地考上初中,1955年升入高中。然而在江苏省盐城中学读高二时,不幸摔了跤,跌断左腿而离开了心爱的学校,“大学梦”化为泡影。我的精神极度消沉,家乡的小学校长崔炳之和大队干部把《盐阜大众报》送给我阅读,把我领上了新闻写作的道路。我还记得,开始时写了几十篇,都是石沉大海,老校长鼓励我说:“有志者事竟成,贵在坚持!”终于在1958年8月的一期《盐阜大众报》上刊登了仅有20个字的顺口溜,至今这篇20个字的顺口溜还保存在我的剪贴簿的首页上。后来,领导先后安排我做民办教师、中学职员等工作。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采写新闻稿件。尽管自己腿有残疾,经常拄着双拐,走村串户,出现在田间地头采访。大冈是水网地区,河多小木桥多,拄着双拐不好过桥,我就从桥上爬过去。那时的写稿,可不是现在的敲键盘,而是要在纸上一笔一画地写。尤其是用复写纸复写,一式五六份,上下十几层,要靠一定的笔力,我的指头上至今还留有厚厚的老茧。艰难的付出,赢得了稿件质量的提高和用稿率的上升,我被《盐阜大众报》聘请为通讯员,还多次被授予“优秀通讯员”的荣誉称号,乡亲们热情地称我是“土记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冈公社成为闻名全省、全国的先进典型,我被抽调到公社党委从事专职宣传报道工作。这时与《盐阜大众报》等新闻媒体的联系频繁,见报的稿件比较多,那时的大冈公社报道组、后来以“华海明”“成海明”(集体笔名)的署名风靡盐阜大地,至今我还保存着当时刊登稿件厚厚的剪贴簿。当年报社定期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报社领导经常带领学员到大冈公社进行现场采访,都离不开我的陪同。有一次,我陪同他们到离公社所在地十多里路的光华大队采访。结束采访返回时,半路上我腿痛得不能走了,是学员们把我背回来的。如今我还保存着时任副总编的许书江带领培训班学员到大冈公社采访时的合影。
《盐城晚报》创刊后,我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她的忠实读者。我还养成了保存《盐城晚报》的习惯,报纸上刊登的一些重大报道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一次,一位盐城教育界的老前辈、年近百岁的离休老干部陈明西,要找几年前一期登载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敌后教育事迹的《盐城晚报》。有人找到了我,我只用了十分钟的时间,就在报纸堆中找出了这期报纸,送交到老人的手中,老人还专门带来了口信表示感谢。
我还坚持不懈地为《盐城晚报》写稿,从上万字的长篇通讯到一、二百字的“豆腐块”,从人物通讯到消息、言论,长短不限,体裁不分,只要有宣传价值的,我都要写出来,发给《盐城晚报》。1998年,我采写的一个年轻姑娘,毅然嫁给一位残疾青年,三十载人生风雨仍真情不变,她用“双手撑起一个家”,在星期周刊头版头条的位置,以较大篇幅刊用,盐城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根据这篇通讯分别做了一档节目,在盐城乃至全省、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
我退休后被《教育周刊》聘为编辑。以往我虽然经常采写一些新闻稿件,但对于编稿子、划版子却是个“门外汉”。在龚增英主任的直接指导下,我很快掌握了编稿子、划版子的要领,基本胜任了这项工作。尤其是过去用词不严谨,用字不规范,经常出现一些错别字的现象得到了很大改进。 “用词用字可不能像过去那样马虎了”,我经常提醒自己。《现代汉语词典》随身带,还专门订阅了《咬文嚼字》杂志。校对时,更是对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慢慢地“抠”。一次在编辑一篇儿童勇闯火海扑灭大火的英勇事迹时,袁建兵副总编告诉我:“一位少年儿童不顾个人生命的安危,去参与扑灭大火,不应提倡。不能用‘见义勇为’,而应提倡‘见义智为’。”让我对如何使用“见义勇为”一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决不能让一个少年儿童不顾客观实际去盲目蛮干。后来我又被聘为《财经周刊》的编辑,由于我退休前在金融部门工作,业务比较熟悉,陪同记者到盐都、东台、响水等支行采访,执笔撰写了《文明花开灌河香》《理念一变天地宽》等通讯,在《盐阜大众报》陆续发表,有效地宣传农业银行的形象。
这些年由于年龄关系,我不便外出采访,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收集整理红色故事,撰写记事性散文,得到“两报”的关心和帮助,先后有近百篇红色故事和散文在“两报”等媒体发表。2020年8月30日,《盐城晚报》用一整版介绍我《笔耕六十载不言“停”》的事迹,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欣慰,并对报社编辑记者表示衷心的感激。在“盐城两报”历年来举办的征文活动中,我获得过一、二等奖各1次,多次获三等奖和优秀奖。这些文章的刊登和奖项的获得,成了我坚持写作不停步的前进动力。
人进入了老年,怀旧思乡之情成了我的创作的素材,先后有《老油坊》《小镇早市》等数十篇散文在“盐城两报”上发表,让我蕴藏在心头的乡愁、乡音、乡情得以释怀。《盐城晚报》建起了《登瀛·文荟》群,每天清晨,打开手机,就能读到当天登载的美文,文友纷纷点评,互致祝贺问候,交流写作技巧,成为文友们尤其是老年人的“精神的乐园”“老年人的福地”。
今年是我的第八个本命年,《盐城晚报》特地刊登了我撰写的散文《我的本命年》。十分感谢“盐城两报”给我带来的充实、精彩、幸福的人生,我将以“盐城两报”陪伴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