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0月29日
盐都:“内外兼修”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记者 王 丹 陈 诚
现代化的粮食烘干设备和全自动化生产线整齐罗列,粮食产量倍增,牧栋福家庭农场农场主喜上眉梢;一排排蓝莓树枝繁叶茂,果实晶莹饱满、鲜甜可口,台创园的蓝莓种植基地喜获丰收;道路提档升级、通村畅乡,盐都现代农业产业园蓬勃兴起、特色鲜明……一个个幸福和美的场景,绘就成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新图景。
近年来,盐都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标准一体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各项重点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科技赋能 锻造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台创园三湾村的牧栋福家庭农场,先进的烘干设备和全自动化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在千余亩的耕地上飞速运转,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年轻的“00后”农场主不仅继承了父辈的农业情怀,更凭借自己的创新理念和先进技术,将牧栋福家庭农场打造成为当地粮食生产的标杆。通过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集成应用,农场生产的“乾农稼”品牌大米荣获“江苏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在盐都现代种业产业园七星农场核心区,区农科所打造了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开展新品种示范推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今年在基地繁种的小麦新品种有盐麦5号、盐麦7号,以及生产试验中的小麦新品系盐麦209等。拿盐麦5号来说,具有群体充足、个体健壮、穗大粒足的特点。”区农科所所长郭红说。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盐都坚持科技兴农,立足现代农业园区,充分发挥“互联网+”乘数效应,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销售领域应用,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业态提升 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台创园的蓝莓种植基地,蓝莓树是长在“椰糠+碳泥”混合基质里的,“喝”的是纯净水和科学配比的营养液。“基质蓝莓项目分为三期,其中,一期种植面积100亩,引进基质蓝莓3万株,全部采用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基地技术总监何晓磊说,“我们种出来的蓝莓鲜甜可口,节假日里吸引了很多人前来采摘游玩。”
近年来,台创园立足特色资源禀赋,着力培育精品花卉、特色果蔬、水产养殖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采摘、农事体验、乡村民宿等新业态,举办兰花展、菊花节等系列“花文化”主题活动,促进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盐都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阵地,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和全产业链建设,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全力推动农业与生态、文化、休闲、康养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走进江苏心思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只见流水线上的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源源不断的面粉经过配粉拌面、压延成型等工序,被制作成一袋袋包装精美的速冻水饺。
位于盐都食品未来科技园的江苏心思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销售各类面包、特色糕点的食品企业,入驻盐都未来食品产业园已有3个年头。2023年,公司入选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目前,公司二期项目已签约落地,年内将开工建设,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城乡融合 全力以赴增进民生福祉
一路通,百业兴。在盐都,一条条如“毛细血管”般的“四好农村路”通村畅乡,在密集的水网、交织的河流间“穿针引线”,化身成一条条产业路、旅游路、生态路、致富路……串联起了盐都好风光,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一头连着自然生态,一头连着民生福祉。蓝天白云之下,福园路犹如一条丝带,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在位于盐都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向日葵家庭农场的葡萄大棚里,果农们穿梭在葡萄架之间,做着葡萄挂果期的管理工作。
一条路能够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一条路还可以成为生态旅行、休闲打卡的农村盛景。沿着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一路向前,宽阔的道路如丝带般蜿蜒延伸,道路两侧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车在路中行,人在景中走,美景美境尽收眼底。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重要内容,也顺应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近年来,盐都以创建特色田园乡村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新改造农村户厕5653座,新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1807户,累计改善农民住房条件1.39万户,创成中国传统保护村落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个、省级传统保护村落16个,成功入选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盐都正凝聚磅礴力量,激荡发展豪情,全力打造一批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