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18日

盐都区十佳“农二代”新农人

(下)

姚明烨:生态种养闯新路

□ 邱欣泽 魏 萌

 

“4月份孵化种苗,经过5个月生长期,上市就可以卖个好价钱。每亩可以收3000斤,每斤20元计算,每亩收入达到6万元。”谈稻蛙立体种养,盐都区十佳“农二代”新农人、盐都区学富镇田丰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姚明烨如数家珍。今年农场200多亩的生态稻已经全部人工收割完毕,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生态稻亩产1000斤,年产量达20万斤,一亩生态稻的收入就是1.2万元。

姚明烨的岳父戚思田是江苏田盛源生态农场有限公司和学富镇田丰源家庭农场的创办人,他希望女婿作为新生力量,为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9年,在上海工作的姚明烨,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两代人携手打拼,让稻蛙立体种养的路子越走越宽。

蛙护稻,稻养蛙,立体生态种养“含金量”不一般。姚明烨告诉记者,蛙类是稻田的捕虫能手,它们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肥力;同时,田间生长的水稻又能为蛙类生长提供天然的栖息场所,还原生长环境,达到互利共生,实现以蛙产业带动水稻产业升级,大幅度提高农田综合效益。眼下,姚明烨正在积极筹备在上海开设田盛源青蛙直营店,进一步拓展市场提高收益。

2020年,受稻蛙立体种养的启发,农场又新增水蛭与果树葡萄立体种养。稻田旁,150亩的水蛭生态养殖基地效益十分可观。

“水蛭,俗称蚂蟥。我们养殖的是金线宽体蛭,具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消肿解毒等药用价值。亩产可以达到900斤,活体每斤170元、干品每斤950元,是名副其实的‘软黄金’。”让大多数人头皮发麻的“吸血虫”,在姚明烨眼里可是能致富的大宝贝。

为发展高效高产的立体养殖新模式,姚明烨不断与高校、研究所开展合作,多次前往陕西、湖南等地,跟专家学习探讨养殖技术,摸索出了适用的养殖流程,研发出了几项新技术。今年,他还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合作,成功试点了巨型稻蛙立体种植。为进一步推广立体养殖,他还开展技术培训,不少湖南、浙江等地的农户都慕名前来学习技术。

姚明烨在创业致富的同时,不忘带领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农场常年吸纳农户50人务工,农忙高峰期达到200人。他还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准备采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把自己的“蛭富经”向周边村民推广。

为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姚明烨与盐都区草房子乐园签订农旅合作协议,围绕“农旅+科普”,放大“文化”“生态”元素,规划农场的青蛙养殖区,新建“小蝌蚪找妈妈”和“青蛙成长记”野外小课堂,满足小朋友体验农业、探索大自然的心理需求。

立体种养抱回“金娃娃”,好生态长出“真金子”。未来,姚明烨还计划延伸产业链,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青蛙深加工产品,如蛙油、青蛙即食产品等,丰富产品的种类。他表示,作为新农人,将以父辈为榜样,传承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展现创新创业的青春朝气,带领身边农户掌握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开辟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田盛源”方案。

 

蔡敏:探路现代都市型农业

□ 陈为琨 皋 玲

 

“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优质农产品要想卖出去、卖得好,还是得靠公司来运作。所以,我从城里回到农场后,赶紧注册了一个农产品营销公司。”一大早,见到盐城润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蔡敏时,她正在自家农场旁边的河塘里钓鱼。

实际上,“钓翁”之意不在鱼,她正通过手机直播钓鱼过程,并与粉丝们热烈互动。“通过直播钓鱼,可以吸引到大量的客户,这对于我们的产品销售大有帮助。”

当日上午9点多,蔡敏提着渔获回到农场,转身就进入农场的直播间,“趁热”向网友们推荐起“鲜之都盐都”的特色农产品。

2018年9月,从上海海洋大学毕业两年的蔡敏,怀揣“做有科技、有想象力、有信仰的农业,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到农村去,喜欢农业爱上农业,吃上健康的蔬菜”的梦想,来到盐都区大冈镇现代农业示范园野绿芳地家庭农场,开启了她一直热爱的现代都市型农业的事业。

秉承一切从基础开始的理念,在具有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公婆帮助下,蔡敏科学规划布局农场蔬菜品种的种植方案,走遍田间地头,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农人请教。从种子的育苗、定植、田间管理,她都认真做好生产记录,同时积极学习蔬菜植保技术。

“我们十分注重强化质量管理,树立品牌特色,制定了组织管理、岗位目标、投入品监管、田间生产、产品质量、技能培训等相关制度。”蔡敏介绍,农场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把好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投入品使用的每个流程都有翔实的档案记录,确保所有产品达到绿色农产品标准,公司种植基地连续三年环境检测达到部级标准化创建要求。

为了把农场打造成为江苏省具有特色的叶类蔬菜保供基地,蔡敏着力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她多次外出到其他农场基地参观学习,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来,加强蔬菜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精准化、节约化,注重品种、技术、装备的投入,先后与江苏省农科院、盐城市农科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蔬菜研究所等院校联姻,积极开发启动滴水灌溉、智能育苗等项目。智能育苗由电脑控制,可以通过设定程序,控制大棚内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从而实现智能化育苗。

在蔬菜销售方面,她积极探索销售新业态,充分发挥自己熟悉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进行网络电商销售,有效扩大了蔬菜销售半径,将蔬菜销售到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增加了农场的销售收入。她还通过直播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蔬菜种植、采收、检测、上市的全过程,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近期,我们将着重抓好改茬换茬、品种更新、市场调节、市民采摘、酒店专供、绿色可控、品牌建设、增收节支等八大要素,多措并举搞好增产增效增收。”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蔡敏思路清晰、胸有成竹。

 

李明:绘就绿色农业丰收新图景

□ 陈为琨 魏 萌

 

“今年农场的水稻长得非常好,又是一个丰收年。”盐都区学富镇今日家庭场负责人李明说。今日家庭农场位于盐都区学富镇三永村,现有标准化农田650亩,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等粮食种植。农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规模、集约、绿色、生态、高效发展之路,在当地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2013年初,在外闯荡多年、事业略有小成的我积极响应地方党委政府号召,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李明从承包周边无人愿意种植的零星地块开始,创办小农场,经过一步一步近10年的艰辛创业,已成功创建成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21年,农场实现小麦平均单产550公斤/亩,水稻平均单产690公斤/亩,年销售收入205万元,利润达45万元。农场还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30多人,带动周边12户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3000多亩。身为共产党员的李明既践行个人“把做好农业当做一项事业来做”的理念,实现了当初“自己富不为富,带民一起富才为富”的庄严承诺。

农场初始从群众手中拿到的土地都是又散又小,不成规模。这种地块无法实现全面机械化耕种,不能做到规模化种植。为此,李明为自己的农场制定了发展规划,坚持走规模集约经营之路。他将零散的在同一框内的小块土地进行合并,将原来的沟渠用挖机填平,将高低不平的土地用推土机推平,重新按50米和75米宽度进行开渠,新建灌溉渠,安装灌溉泵,使用激光平田机进行平整。原先高低不平的田块,经过整理后达到高低相差不超十厘米的标准,成为高标准农田。经过不断整治,农场实现了条田化、规模化种植,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农场先后配齐了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自走式机动喷药机械等大中小型农机具15台套。李明自己也熟练掌握了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使农场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在李明的带动和影响下,周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联合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现有会员7户,大中小型农机具23台套,合作社年可作业面积达到两万亩。

李明十分注重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升,坚持绿色生态导向,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他与多家农业科研院所、学校建立了紧密协作关系,引进了稻麦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模式,将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年秸秆全量还田面积达100%。2018年,他与盐都区土肥站合作,在农场设立了国家级土地肥力监测点,把粮食种植施肥的过程全部拍摄下来,做到全程可控,并联合扬州大学共同开展“稻麦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2021年,又与盐城市土肥站合作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试验。农场已连续三年成为“盐都区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目前,农场粮食已经实现订单种植。我们正通过托管的形式为更多的小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展望未来,李明信心满满地表示,要进一步发挥“家庭农场+小农户”规模经营优势,扩大“集聚效应”,让小农户也能跟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金晓娟:种下“田园梦” 结出“致富果”

□ 邱欣泽 魏 萌

 

走进位于盐都区大纵湖镇花陇村的湖盛源家庭农场,一方鱼塘波光粼粼,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吸引着20余位钓友前来交流、竞钓。对于盐都区十佳“农二代”新农人、农场负责人金晓娟来说,休闲垂钓还只是她构建的生态观光农业中的一部分。

从一名外来媳妇到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场主,金晓娟用了7年时间。这片土地在她手里顺利结出累累硕果,融合一二三产、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构想也逐渐成为实景。

2016年,她从苏州辞去稳定工作,回到花陇村探索农业致富之路。先是流转15亩塘口,搞起水产养殖和休闲垂钓项目。“水域内有鲢鱼、青鱼、草鱼等10多个品种,不定期放苗,不少于1.5万斤。每月都能吸引超过500名钓友前来,每年实现盈利40余万元。”金晓娟介绍,农场还吸引周边15位农户务工。

塘口红火之后,第二年她又看上了进城打工农户的土地。当时愿意接手的人不多,她流转承包了80亩,用于发展园林苗木种植。创业肯定会有曲折。前期引进的香樟、女贞、红叶石楠球等10余种绿化树种,由于缺乏种植管理技术,栽下的树苗病死了三成。但是困难挡不住好学之人,她先后奔赴山东、浙江等地学习,掌握了苗木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苗木成活率明显提升。“播种和播种密度、灌溉和排水管理、定期除草、合理施肥各个环节都有学问。”如今再说到苗木种植,金晓娟侃侃而谈。她介绍,农场现在引进地被栽培技术,种植近万株苗木,年销售达60万元。

走进湖盛源生态养殖场,只见一大群毛色光亮的老母鸡,或树下觅食,或追逐嬉戏。陌生人来访,让平静的林地顿时热闹起来,鸡群扑棱着翅膀四下散开,于林间肆意奔跑。2018年,食品安全专业毕业的金晓娟,动起了生态养殖的脑筋。她认为,在苗木林间散养土鸡,既可提高鸡和蛋的品质,又可为树木减少虫害、提供有机肥料。这种生态种养结合的模式,才是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在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农场将养殖的畜禽粪便、有机物作为基础,收集制作成肥料,为种植苗木和蔬菜提供有机肥料,同时把种植的作物及杂草作为养殖畜禽的食物,建造起一个小型的生物生态循环。“林地里放养的鸡吃杂草、昆虫,既节约了饲料,又生态健康。3000羽鸡每天产蛋量在150斤,年销售额达到68万元。”金晓娟乐呵呵地说。

如今,金晓娟还通过微信群销售草鸡蛋,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天,她最开心的事就是捡鸡蛋,然后将带有余温的草鸡蛋按照订单地址,逐一发送到消费者手中。

经过这些年努力,湖盛源家庭农场已经发展成为集种养殖、采摘、游览、垂钓休闲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先后被认定为盐城市示范家庭农场、江苏省示范家庭农场。展望未来,金晓娟表示,希望将三产融合做得更精更深,计划增设草莓种植大棚、农产品展厅,还要开辟35亩稻田综合套养,发展龙虾养殖,吸引更多的市区家庭来进行农事体验、游览休闲,把自己的“田园梦”打造成更多人的“乡愁地”。

 

潘志鹏:大棚草莓“种”出好“钱”景

□ 陈为琨 皋 玲

 

高垄上的草莓苗碧绿挺拔,每一片叶子都显得精神十足,一行行的,高度几乎一致,一眼望去,整齐划一。“20亩草莓9月初定植,目前长势良好。”一大早,盐都区国胜家庭农场负责人潘志鹏和技术员就来到草莓大棚。

“农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朝阳产业。我们农场主要种植草莓和葡萄,全都实行严格控产,重品质大于重数量,理念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做环境友好型生产主体。”谈起对现代农业的追求,潘志鹏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前一段时间,我到浙江嘉兴去搞市场调研,接触了不少水果批发商,都是重要客户。他们一致认为,绿色种植模式产出的水果卖相好、口感好,即使价格贵一点,仍然倍受消费者欢迎。这越发坚定了我们走绿色精品路线的决心。”

2018年,潘志鹏退伍回乡,加入父亲创立的家庭农场。年轻人愿意接受新理念新模式,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立即为农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的努力下,农场与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立长期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组织专家团队专业从事草莓技术的科研攻关和新品种培育扩繁等,率先发展高架无土栽培草莓,应用智能温室限根栽培葡萄先进技术,均填补了苏北地区高效设施农业的空白。他还引进了全程机械化设备,将机械化生产融入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形成了一套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了智慧农业展厅,实现特色农机无人化管理,可通过智能终端进行调控。

在农产品销售渠道和经营结构上,他也动了不少脑筋。加强农场与超市、水果连锁店对接,实行产品“直供直销、定点经营”,建立农产品平价直销门店10家;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形成“线上+线下”的立体销售网络;做农旅结合文章,利用农场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挖掘特色、打造精品,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性,增强农场旅游的吸引力。

近几年,潘志鹏敏锐抓住抖音直播这一渠道,大力宣传推广精品农产品和观光采摘,取得不俗业绩。2022年实现销售700万元,净利润近200万元。采取线上下单、线下采摘的模式,在采摘高峰期,日均接待游客近600人次,观光采摘比传统商超销售可多获利100万元以上。他还针对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模小、技术滞后、销售困难、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参与发起成立盐城市葡萄种植联盟,通过统一管理、统一生产、集中销售,使葡萄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合理衔接,创造了亩净效益超万元的业绩,有力助推了“鲜之都盐都”区域公共品牌的发展。

“我们坚持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最佳规模效益。在设施种植之外,还建成智慧农业展厅、省级标准化检测室,先后创成市级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市级优质农产品准出基地、部级园艺作物标准园,获评区、市、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成功面前,潘志鹏没有止步,“一人富不算富,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领更多乡邻发展设施农业,给更多的人创造就业务工岗位,为产业兴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