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6月22日
品味端午
□ 邹凤岭
端午,起源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走来,延续至今。节日的端午,散发浓烈的味道,满载乡愁记忆,令人陶醉。
“粽子香,艾叶香,挂香囊,结蛋网。菖蒲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听着熟悉的歌谣,走过了我的童年。村前是方圆数十里的芦苇荡,阳光雨露滋润,芦苇、菖蒲和艾草快速地生长。满眼望去,一色翠绿。微风吹来,芳香绕村。端午来临时,打粽叶、收菖蒲、割艾草、织蛋网、做香囊,是节日的标配,年年如此,不曾有过改变。母亲早早地买来朱砂、雄黄、香药,自研成末,用了好几个晚上,挑灯缝制成一个个漂亮的香包。待到端午节那天,戴在了大姐和小妹的脖子上。走过古村老巷,姑娘和大嫂们走过,从她们身上总会飘来扑鼻的香。
端午习俗,除鬼降魔祈安康。这一天,家家挂艾草,插菖蒲。母亲说,夏日来到,天气转热,蛇虫萌动,蚊蝇飞舞,百毒衍生。端午时节,挂艾草,气味能败;插菖蒲,利剑可除害。
记得那一年,村上举行扎艾草花神的活动。这一天,男女老少着盛装来到打谷场上。扎花神擂台前,早已挂起“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清?董平章)的对联,锣鼓喧天,节日气氛浓烈。孩子们拿着菖蒲比作剑,挥舞奔跑捉迷藏。不知不觉中,太阳升到了头顶上,打谷场上摆放出一个个艾蒲扎成的花神。母亲扎成的艾人与艾虎,头上插着菖蒲剑。散场了,父亲就把那艾人、艾虎放置在大门旁,镇宅驱邪,守护老宅老院子。母亲将采回来的艾草和菖蒲,加上连着青秆的大蒜头,用红带扎在了一起,悬挂在门楣的上方。端午节,庄重,热烈,仪式感浓烈。
食在端午,吃粽子,寓意吉祥,是必不可少的。家境好的人家,端午粽子能吃上半个月。我家端午粽子,母亲裹出了花样。纯糯米粽子、蚕豆粽子、红枣粽子、咸肉粽子,多种食材味更美。端午吃粽子,兄妹们拿着新出锅的粽子,相互比一比,好开心。粽子“中举”,预示交好运,美美的祝福,满满的情怀。
早上食粽子,午餐也丰盛。汪曾祺曾在他的《端午的鸭蛋》中说:“家乡还有个风俗,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我的老家,端午节的午饭要吃盐城西乡“八大碗”,同样是红颜色的菜。红(黄)鸭蛋炒韭菜、红烧鲫鱼、炒鳝丝、红苋菜拌蒜泥、红心萝卜烩旦菜、清水河虾、红烧肉元、红糖汤汁藕粉圆。“八大碗”红颜色菜肴,祈福生活的美好,预示红红火火又一年。
又到端午时节,大纵湖畔,听得龙舟竞渡的鼓点声。伴着欢腾的鼓点,喊着奋进的号子,驱动龙舟竞发驶向未来。品味端午,回味无穷。端午文化与精神,世世代代传承,早已融入我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