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04日

国色天香竞芳菲

□ 夏 牧

世间花卉千姿百态,妩媚竞妍风情万种,但能唤起人流如潮涌,竞相花前说国色的,只有牡丹花。

牡丹花开,是春日的流丹飞霞;牡丹花开,似天界的云霓落垂。看牡丹吐艳,芳菲无比:红的如朝阳喷薄,紫的似晚霞燃烧,粉的如花旦涂脂,白的似云絮浮动,而绿的则风韵独具……一朵花是一张笑脸,一片花开是彩霞飞艳,而满园花开则让天上花仙也艳羡。

春天似乎总与出游密切相关,否则咋会有踏春之说呢!只是我们一脚踏得远了点,自驾直抵千年古都洛阳城。九朝古都洛阳位于邙山之南、洛水之滨,具形胜固险,拥漕运便利,居豫州守中,殊为难得。明朝谋士陈建作《建都论》纵论古今天下都会时,毫不吝啬于赞美这牡丹花都“尽善尽美唯洛阳”。春末夏初时的洛阳,尽管花残无甚多,但未尽的牡丹花苑,依然敞开热烈怀抱,绽放迷人笑靥,欢迎我们这远道而来的黄海之滨盐城人。那成片成片的牡丹花,在山脚,在河滨,在花圃,也在乡村人家的庭院中,五彩缤纷,娇艳似锦。

听花都友人讲牡丹花的传承,也是一种享受。尽管牡丹与生俱来于世间已不知多少年,但自有史记载的上古以来至秦汉,漫长的岁月里都没有牡丹花的名分,只统称为芍药。两千八百多年前的《诗经》中依然谓牡丹为“芍药”:“洧之外,洵且乐。维一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文意曰青年男女在洵河洧水岸边春游,戏谑谈笑间互赠芍药为信物,而此处勺药即牡丹。从芍药到牡丹这特立于世的美名,始于东汉首帝刘秀的赐予。刘秀逃避王莽追兵时,藏身于芍药花丛幸免厄运,称帝后命名勺药为“汉牡丹”,此后被骚客引用诗文中。

洛阳人说,牡丹的栽培最早源于河洛,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而洛阳则是“视野所及皆牡丹,洛城无处不牡丹”,洛阳果然不虚为华夏牡丹之帝都的盛名。回望千年传承史,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于南北朝时期。相传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时,易州道进献牡丹为贡物,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并成为官民皆赏识的华贵之品种。但诗咏牡丹至热点则非唐时诗人而莫属。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徐凝《牡丹》诗曰:“何人不爱牡丹花,占尽城中好物华……”刘禹锡的《赏牡丹》则进一步说“花开时节动京城,唯有牡丹真国色……”用国色天香形容牡丹的绝世之美,且唯此花而动京城于万人空巷,可见诗咏牡丹已至极。

牡丹不仅是美的化身,更因铁骨铮铮的人格化而罕见。想必人们都听说过牡丹不屈于女皇武则天的故事。据洛阳友人介绍,武皇受宫女掇哄,兴致所至竟令寒冬雪飞中的牡丹开花助其兴,但应季休眠的牡丹不因女皇宠爱而违背自然规律献殷勤。盛怒之下的武女皇竟令宫女燎火焚烧后花园中众牡丹。傲骨牡丹于武女皇谢冕之后才露新嫩再复原。友人说,你别管这是真的假的或野史的传说,但赋予牡丹的傲骨之真是毋庸置疑的。我等当然信,真也信假也信,盖因推崇备至于牡丹花,不然咋会千里迢迢于一路风尘去春天的洛城看牡丹?

年轻时看电影《红牡丹》,备感震撼,尤其是那首《牡丹之歌》如行云流水般跌宕起伏,更是激荡心扉:“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经贫寒……”牡丹就是这样一种风骨一种特立,娇而不媚,贵而不淫,一如不媚权贵的烈女子。牡丹花以其艳阳之下的万种风情特立于世,给世人以无比的惊艳,给春天以最后的花魅,让春天画上一个完美的符号。洛阳之行,欣赏了牡丹的国色天香,也增添了牡丹的丰富见识,不虚此行,回味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