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4月04日
清明那些事儿
□任崇海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2013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是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互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牢记先人恩泽,常怀感恩之心,如今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更加盛行,其主要活动是陵园扫墓、家族祭祖和家庭“敬先”。不仅本土的人员参加,而且在外地工作、经商办企业的人士,不管工作多紧张,都要忙里偷闲,千里迢迢,赶回来参加纪念活动,以表达后人的心意和孝道。
陵园扫墓。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居民,到近郊陵园扫墓的队伍声势浩大,公路上、停车场车辆拥挤不堪,园区里热闹非凡,人流如织,烟雾弥漫,扫墓人在墓前摆上水果点心等供品,点燃香烛,焚化纸钱,磕头相拜,口中不停地祈祷:“望祖上保佑后人家庭平安,发财致富。”此情此景正如唐诗所云:“南北山头多墓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家族祭祖。家族中每户出一人,相聚在轮流的主办人家中,对着“祖先轴子”(上面写有祖先的亡灵姓名)叩头、焚烧纸钱,后由家族内年长的老者展读祭文以表纪念。祭后,同家族的人按照班辈长幼依次入座,共吃祭祖酒。
家庭“敬先”。在清明节的中午,各家都要置办一桌饭菜,专门用来供奉祖先,焚烧纸钱,而且还要磕头相拜。祭拜以后,在各道菜上象征性地各搛一点点,抛上自家当门的屋顶,以示“先人”已经用餐完毕。这一风俗,当下只有农村里上了年纪人的家庭见到。
清明还有许多风俗:一是清明这一天,要在自家屋檐下插上柳树条,谓之“消灾避难”。此风俗流传于历史上黄巢起义军屯兵阜宁喻口,反贪官、杀污吏时,为防误伤平民百姓,而让平民百姓在自家门檐下插柳为标志,于是家家插柳,便有了此风俗而流传下来。二是清明这一天,上坟插柳、成年妇女戴柳叶花和在河边植柳的风俗习惯,谓之“清明不插梆,死了变黄狗”。此风俗源自于晋文公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母子,朝坟上插柳就是在为介子推母子招魂;妇女戴柳叶花就是在为介子推母子尽孝;在河边植柳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母子相抱死而复活的那棵大柳树。三是清明上坟烧纸时,除了给自家先人坟上烧纸以外,还会向邻近的坟墓焚纸作揖,进行祈祷:“我家老爹(老娘)在这里安家了,请各位多关照,如有不到之处,小的会给你老人家送纸钱的。”这些似为祖上做敦睦工作,很有人情味。四是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郊外春游,谓之“踏青”,观赏大自然的风光,开展放风筝之类的体育活动,采集野生蔬菜,已成为人人喜爱的时尚习俗。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清明节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时机。每逢清明节前后,社会各界和各学校都要组织起来,祭扫革命烈士墓,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有的在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有的请老党员、老英雄介绍烈士的光辉事迹,有的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营造崇尚先烈、感恩英雄的强烈氛围,激励当代人像先烈们一样确立崇高的革命信仰,筑梦路上永向前。
清明也是节气,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俗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加,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抢抓时机,耕翻土地、浇灌施肥、播撒种子……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春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