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30日

青团香如故

□徐 新

和煦的春日暖阳携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汪曾祺老先生对清香一词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而色泽鲜绿、香糯柔软的青团是一种聚集着春天气息的美食,颇具这种清香的特质,深得人们的青睐。

青团最早是用来祭祖和在寒食节里食用的。相传春秋时,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逸禄不仕,携母隐山,焚林俱死”。晋文公为纪念他,下令在介子推忌日(冬至后105天)全国禁火、只吃冷食,形成寒食节俗。

青团在唐代正式形成了寒食吃青团的风俗。白居易有诗云:“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可见,那时已有专制售青团的店铺,青团与柳枝已同为寒食节的时令之物。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相隔太近而又太相似,随着时光的流逝,两节合一后留下了今天的清明节,而青团在清明时节肯定会闪亮登场。

青团是由艾蒿和糯米粉揉搓并蒸熟而成的美食,据宋代《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明团子,乃此义也。”清代袁枚的《随圆食单》中曰:“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袁枚惟妙惟肖的描述让我深藏于味蕾深处的眷恋瞬间被激活。

记得童年时,每逢清明时节,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青团。野生的嫩嫩艾草(或绿油油的麦叶、菠菜等)成了最好的染色原料。为了能吃上美食,我跟着母亲一起去采摘艾叶。母亲将艾叶洗净并用开水焯过后,细细地切碎,再用葛布慢慢地滤出青绿的草汁来,拌上糯米粉,加入适量的水,反复揉搓过后,一个翠绿大粉团就“粉墨登场”了。母亲熟练地捏下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糯米团子,大拇指抵住中间,边旋转边搓,中间出现一个凹陷部分,然后用勺子盛上一勺豆沙或芝麻馅料,放进团子内,最后再次转动逐渐收口,一个圆润光洁的青团呈现在眼前了。如此操作,很快一大盘青团就完成了。

包好的青团放入蒸笼,以碧绿的芦叶垫底,在锅上蒸15分钟,愈来愈浓的青团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母亲掀开蒸笼,热气升腾、清香四溢,油亮亮的青团更显青翠欲滴。我不待青团冷却,迫不及待地抓取一个,咬上一口,顿觉香糯柔软、口齿生津,只想大快朵颐。而青团冷食也是别有风味,除了清香外更有嚼劲。如今到了清明节,青团在超市、糕团店到处都有卖,馅料更加丰富了,除了豆沙和芝麻外,还有百果、玫瑰猪油、肉丁笋丁或咸蛋黄为馅儿的。那一个个青团已经成了嵌入我们生活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了。

“碧玉团圆满屉香,素舂柔艾捣砧忙。”又到了明媚的春天,原野中已氤氲着麦叶与艾草的悠悠清香,自然而然又勾起了我的口腹之欲,细细品味那青团滋味,再次感受到美丽的乡愁和纯真快乐的童年,历久弥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