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16日

煮海为盐,此城汉朝赐姓为“盐”

□邹凤岭

盐为百味之王,更是人类生活与生存的必需品。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独食盐。” 许慎《说文解字》释“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是说卤和盐同属一种物质,两者的区别在于,卤是自然形成的,而“盐”则经过人的加工而成。食盐的种类很多,有海盐、池盐、井盐、岩盐等。早期的人工盐,主要有海盐和井盐两大类,而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的是海盐。

煮海为盐,始出夙(宿)沙传说。相传,夙沙燃火煮海水,忽见跑来一只野猪,其追之。待回来时,鬲中水已煮干,见白晶,味咸而鲜。此而传开,人们效仿,煮海为盐。左树珍著《中国盐政史》载:“世界盐业,莫先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此海盐所由起。煎盐之法,盖始于此。” 在我国,史籍中散见夙沙煮海为盐,“夙沙”或是一个人、一个氏族,抑或是一个部落。

黄海之滨的盐城,煮海为盐,先秦有之。这里煮海为盐规模而作,起于汉代初期。汉班固《汉书·晁错传》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杰,白头举事,岂发乎?”鲁迅文集《汉文学史纲要》中《第七篇 贾谊与晁错》上说,晁错,颍川人。景帝即位,以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晁错削吴云:“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不忍,因赐几杖,德至厚也。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公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逆。”说汉朝立,高祖刘邦封其侄子刘濞(前216-前154)为吴王,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汉·司马迁)这里是海盐的绝佳产地,吴王刘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收益归吴国,具备了“国用富饶”的经济实力。

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建议朝廷削弱诸侯王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吴王刘濞起兵广陵(今扬州),纠集六位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联兵叛乱,后得以平定。煮海为盐,此时的盐城,盐业兴盛。

因盐而兴,因盐而得名。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地方划出,始建盐渎县(渎,运盐之河),后盐渎更名为盐城县。这里秦汉时“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唐时淮南盐场“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史记》)盐渎之地,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之多。至唐高祖武德年间,盐城的盐业生产已具相当规模,年产盐约在45万石左右。盐业兴,盐城兴。《新唐书》对盐城的等级评价标为“上”,地方志则称之为“剧邑”。

“盐城,本汉盐渎县,州长百六十里,在海中。”(唐《元和郡县志)》临海的盐城,煮海为盐,成为国之出海的重要门户。唐代薛仁贵东征,在盐城留有“铁柱潮声”的遗址。大将尉迟恭在西溪海边建起了海春轩塔,以便了望海疆。煮海为盐,奠定了古代国家经济命脉和地位。唐代始,历朝在盐城设有盐池(井)监。宋代西溪盐仓监,本为一个小官位,却走出了人才通达的奇观。《宋史》曰:“今日财赋,鬻海之利居其半”。“国家鬻海之利,以三分为率,淮东居其二。”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任盐官坐镇“天下第一盐仓”,三个西溪盐仓监,后都成为了北宋的重臣。“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范仲淹一首《至西溪感赋》五言诗,说的是前任晏殊和吕夷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宋乾兴元年(1022),范仲淹(989—1052)西溪盐仓治水,率众修筑了范公堤,抵御海水倒灌,保卫了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也保住了近海的盐场。范仲淹的学识与伟绩,助其后也做到了朝廷参知政事。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为民立命,一脉相承。东汉建安七子之陈琳、宋丞相陆秀夫、明代著名书法家宋曹的故里在盐城。厚重博深的人文资源,爱国与深明大义,典定红色文化的根基。新四军重建军部在盐城,唤起蕴藏在民众之中抗战的伟力,铁军精神放光彩。抗击日寇,民族解放,这里共有248个红色遗址,有128个以烈士命名的乡镇和村居。“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今日的盐城,仍然是全国重要盐产地。煮海为盐,盐城至今保留有场、仓、灶、垛、亭、团等与煮海为盐相关的地名700余处。古镇“东淘”(意为向海淘盐),曾拥有九坝十三巷七十二座半庙千家店铺,现今保存25万多平米的明清古建筑群,是苏北保存最完好的两淮古盐场遗址。

海盐文化与红色文化与精神,深深地植根盐城这片热土上。煮海为盐。盐城,汉朝赐姓为“盐”。它传递着从古至今博大精深的文化与文明,见证了华夏最优秀基因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