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14日

树在古诗中生根

□程磊磊

中国从古到今历来重视植树造林,《礼记》云:“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是说:春暖花开之时,便是植树造林的美好季节,也是至高的道德行为。

在我国,植树的历史源远流长,2500多年前的《诗经》就记载有人们植树的情况:“树之榛栗,椅桐梓漆。”说的是卫文公徒居楚丘,始建城市,打造宫室,种有榛、栗、椅、桐、梓、漆。那时人们植树既是美化环境,更是方便使用。当时,在黄河流域较大规模的果园里既有种桃、李、枣等果树的,也有植桑树的。先人把桑与梓栽在墙旁宅边,以供养蚕,维持生活,并作为遗产留给子孙,促进了当时桑业的发展。

古人勤于植树,因为植树不仅可养人之德,还可鉴人之性,愉人之乐,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在躬亲实践的同时,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植树之趣,便蕴藏在这“树海诗林”之中。

东晋陶渊明,辞官之后,过起了潇洒隐逸的田园生活,种花养树成了生活的日常。归隐不久,他便在自家门前种了五株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从这些描述居住环境的诗词中,可窥见他对植树是多么的热爱。

唐代悲情诗人杜甫,一生背负家国情仇,颠沛流离,内心的悲苦甚于常人。而他只有在植花种树之时,内心才能得到短暂的欢愉。于是,他每到一地,家的附近总会种上一些草木,以此缓解他内心的压抑。“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写的便是他住处附近的景色。有时,杜甫受生活所迫,穷困潦倒到无钱买树苗时,甚至不惜拉下脸面向邻人讨要。“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其生动的写照。由此可见,植树已成为杜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继杜甫之后,白居易对植树的痴迷更甚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他的诗词中可窥见一斑:“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其所种树木品种之多,范围之广,非杜甫所能比,他是将植树造林当大事和发展远景来实施的。“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白居易所秉承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伟大植树理念。

而白居易的植树理念,在苏轼的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苏轼将植树造林当成了一个巨大工程,并付诸了行动。他在杭州任职期间,曾主持筑起至今闻名的西湖长堤——苏堤。为后人呈现了“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的美妙景象。直至千百年后的今天,苏堤依然在西湖上横架,而“苏堤春晓”也成为了“西湖十景”之首,深受人们的喜爱。

古人的植树情结,深情又饱满,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清荫绵长。在古诗里植树,植下的是绿色的种子,收获的是情深意长。栽种绿色,也种下了对生活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