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2月02日
爱是一枚棋子
□孙成栋
象棋的另一种玩法。
三十二只棋子,不在棋盘上驰骋,却在掌心、手指间流转。
新春,老屋。故土,鲜香。
一张小桌子,一段闲时光,两颗温润心,无限安与泰。
我伫立一旁,看父母玩用象棋“捉墩”的游戏。思绪伴着二老的笑声,飞回遥远的往昔。
童年,尚不会下象棋时,我常与小伙伴们这样玩。
双方面对面坐下。然后像打麻将一样,将各自的十六只棋子两个为一墩,以一字长蛇阵齐齐码于面前。
具体玩法不复杂,说穿了就是比大小。每一回合,由双方在“互盲”的情况下同时出牌,按照“帥(将)士(仕)相(象)车马炮兵(卒)”的大小次序,大吃小、红吃黑,最终以十六只棋子全部输完的一方为负。
尽管比起棋盘上的搏杀,这种玩法简单多了,却也饱含智慧,需要认真思考、精心运筹、反复揣摩、果断出击,有时还需动用“心理战术”。最关键的是,这种玩法同样能给双方带来浓浓的乐趣、久久的回味。
后来,学会了在棋盘上下棋,这个玩法就退出了我生活的舞台,迄今已有四十余个春秋。
含辛茹苦一辈子的母亲,一直未学会在棋盘上下棋。但有小学文化的她,认得出全部三十二个棋子。
会下棋的父亲,就陪母亲玩“捉墩”的游戏。其实这样的时刻并不多。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的生计需要操持,柴米油盐、稻麦黍菽、衣食住行的担子压着每一个日子,磕磕绊绊、吵吵闹闹也是免不了的。一地鸡毛之间,哪有闲时闲心闲情玩游戏。
好在父母有足够的韧性,仿佛西乡的两棵篱笆草,火烧、锹铲、风摧、霜侵、羊啃、虫噬、脚踩……种种折磨之后,依然青绿不辍。偶尔在劳作之后的片刻闲暇,抑或庄稼丰收之时、心情特别舒畅之日,玩上几把“捉墩”游戏。尤其是春节之际,走亲访友之余,两人闲着无事,便会拿出象棋,玩上个小半晌,倒也自得其乐。
五十年的光阴,似在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中,这样的“捉墩”游戏已陪伴了父母一辈子。耄耋之年的他们,依然乐此不疲。相较于过去的忙忙碌碌,如今的闲空丰裕如五月的雨水,二老玩游戏的频率也高了许多,甚至成了每天的“固定节目”。有时我暗想,天天玩会不会发腻?可两人总是一副乐淘淘的样子,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些年,我们兄妹几人都在外奔忙。二老很是体谅我们,一次次叮咛不必回去得太勤,当以事业为重。事实上,由于新闻工作的特殊性,长年累月步履匆匆的我,缺席了很多应该待在父母身边的时刻。由此,我对象棋、对“捉墩”游戏,可以说是带了一份感激的。朝朝暮暮,寒来暑往,是那三十二个棋子,陪伴二老度过无数寂寞时光。
前年初夏时节,母亲生了一场重病,在医院里一住就是好些日子。待病情稍稍稳定后,父亲叮嘱我把家里的象棋带来。于是,在母亲烦躁或苦闷时,父亲就将病床上的折叠式小桌子支起来,与母亲玩上一会儿“捉墩”。两人相对无言,唯有棋子落桌的轻响,在散发着淡淡消毒水气味的房间里回荡。
在尘世喧嚣中,这轻响何其微弱,可它对于我们,又是如此重要:于父亲,那是一种生命的呼唤;于母亲,那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于我,那是世上最悦耳的天籁,只要它尚在,我就知道,母亲并未真正倒下。
病痛如虎,唯爱胜之。在与癌魔搏击的最艰难的日子里,母亲能从死亡线上幸运逃生,谁能说不是一种爱的力量在支撑呢?而这里面,谁又能说没有“捉墩”的功劳?
新春的暖阳下,父母玩兴甚浓,已有数个回合,依旧不分胜负。两双饱经生活磨砺的手,像极了一幅特写的油画:枯槁的手背,仿佛百年老树的树皮。皴裂的手掌,如同大旱之年的河底。而无处不在的老茧,更是又厚又硬……一只只小小的木制的棋子,原先做工有些粗糙,但在手掌与指头几十年的摩挲下,已格外光洁顺滑,甚至起了琥珀色的包浆,仿佛天然带着温度。
乍暖还寒的风中,两头白发如衰草般轻曳,阳光从每一根发丝里穿过,看上去半透明半混浊,留下一丝丝朦胧的细影。额头、眼角乃至整个脸庞上,往日如沟如壑的皱纹,此刻在早春的喜悦中舒展开来,如野菊绽放,映亮每一枚棋子。
战局胶着,数起数落。棋子不断在父母之间来来回回,一方的墩子增加了,另一方的墩子就减少,如此一次次拉锯。但他们共同的墩子始终没变,三十二只棋子一只没少,齐齐整整、厚厚实实地排列着,宛若一座蜿蜒而壮美的长城。粗看,似乎是随意堆砌而成,细观,每一块砖头、每一条合缝都是那么精致。
而掌心相握的、指间萦绕的,那份暖,那缕温存,始终未曾在风雨中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