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9月03日
盐城西乡抗战史的饱满还原
——读彭鹏长篇小说《烽火蟒蛇河》有感
图为彭鹏、周础、杜强华三战友
□陶根阳
拜读完革命老前辈彭鹏的遗著——纪实性长篇小说《烽火蟒蛇河》,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时常闪现出当年在盐城西乡为抗击日寇、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热血青年的群体形象。革命前辈的爱国情怀义薄云天、感人至深,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思想得到深刻的洗礼。
《烽火蟒蛇河》是一部盐城西乡的血泪抗日史。这部纪实性自传体小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1940年至1945年间,发生在盐城西乡抗日救国保卫战的故事。小说叙事宏大,内容丰富,共45章,40多万字,描写了以江延、苏成、武仁等为代表的新四军民运队员以及盐城西乡群众等众多人物,叙说了当年新四军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游击战争,最终夺取抗战胜利的历史事件,勾画了一幅盐城西乡军民团结抗战、众志成城、奋勇杀敌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厚重画卷。
据了解,作者彭鹏就是小说主人翁江延的原型。他既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当年西乡军民抗击日伪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抗战时期的盐城西乡,曾流传“彭鹏周础,杀人无数;周础彭鹏,杀人无穷”这句话,有力说明了作者是一位受百姓敬重拥戴、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在艰苦卓越的岁月里,彭鹏、周础带领民运队员与民众打成一片。老百姓不惜牺自我,也要拼命掩护民运队员,军为民,民爱军,民运队员与西乡的百姓在战斗中结成的鱼水深情,令人动容,让人反思。作者从构思到写这部作品,先后历经数十年。起初,作者只是想把自己在盐阜地区的战斗经历及故事记录下来,可几易其稿后,他从回忆中走出来,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对故事人物进行合并和取舍,最终创作成这部长篇小说。这位当年战斗在盐城西乡的革命战士,始终没有忘记盐城西乡的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方热土。即使他离开盐城,调到其他地方工作,依然对这片热土无限眷念,寄深情回忆于笔端,写下一个个真实、生动、饱满的战斗故事。
《烽火蟒蛇河》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盐阜百废待兴,相关部门对发生在战争年代的重要战役进行了整理和记录,但存留至今的只是条目式大事记,抑或是简短的战役概述,对其他战斗则是缺乏详尽的记叙和描写。尤其是对普通军民奋勇抗战外来侵略而浴血保家卫国的壮举,更没有相应的文字记载。
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盐城西乡乃至盐阜地区的大大小小的战斗不计其数。虽然我们也读过一些革命前辈的回忆文章,但那只能是个人经历的回忆,字里行间闪现着一些历史事实的记忆碎片。盐城市及盐都区新四军研究会成立后,组织精干力量,对珍贵的抗战史料进行抢救性挖掘与研究,整理出一大批纪实性作品和研究成果。然而,终因革命前辈相继谢世,许许多多的战斗故事因为无法采访而湮没于历史长河。因此,长篇小说《烽火蟒蛇河》的问世,无疑为我们还原了盐城西乡抗日军民与日伪之间展开你死我活斗争的那段悲壮历史,向人们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发展壮大的艰苦历程以及在抗击日寇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对推动后人纵深研究新四军历史,可谓雪中送炭,为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未被收录史册的战斗故事,深入研究盐都抗战红色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称得上是暗室逢灯、迷中指路。
《烽火蟒蛇河》填补了盐城抗战题材小说的一项空白。除上世纪90年代本土作家朱剑先生执笔写过一部反映鲁艺学校学生与日寇英勇作战、壮烈牺牲的电影《喊魂》外,我们尚未读到一本以本地抗战为题材的完整的叙事文学作品。《烽火蟒蛇河》的作者以亲身经历为基础,为人们极限还原了那段苦难岁月里的本真面貌,真实再现了红色革命场景。如果说,现存于世的抗日战争史料是一幅粗线条的泼墨山水,那么《烽火蟒蛇河》就是一幅浸透作者心血的工笔长卷。因为作品反映的历史真实、经历真实,所以叙事完整、故事真实。他以饱满的、立体的画面,呈现了一群爱国青年在那特殊岁月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些爱国学生,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弃文从戎,浴血沙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激情壮志和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集中展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
尽管作者不是小说家,但《烽火蟒蛇河》的语言丰富多彩,尤其是对盐阜地区的歇后语、俚语等运用,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学基础。作品还为我们描述和还原了上世纪40年代盐城西乡的民俗风情及风物特产,这为研究当时的地方民俗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今天,我们学习和研读这部小说,就是要铭记革命先烈和前辈们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从中汲取红色营养,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守初心,敢担当,尽职责,为推动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排头,奋力谱写现代化崭新篇章,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