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09日

家乡的河

□陆迎龙

冈沟河与串场河之间的大片农田,从前人们叫冈沟堆。地势高河流少,冬春两季长三麦(小麦、大麦、圆麦),夏秋两季长玉米。

冈沟河西地势低,河流纵横,还有湖塘、芦荡。每年到了瓜果飘香的金秋,水稻也成熟了。俗话说:“秋(立秋)前三天没得割,秋后三天割不完。”东区不长水稻,养牛的赶着牛,蹚着水,涉过一道道河,帮西区人家打稻谷。在字典上还没有脱粒机这个词的时代,全靠水牛拉着石滚,一圈又一圈,慢慢悠悠地转,把金黄的稻子,从秸秆上脱下来。那时这里到处是风车、水田、荷塘,除了长水稻,还长芋头、荷藕、荸荠......河塘里有鱼、虾、蟹、河蚌、田螺等。水鸟在蓝天飞翔,在水中嬉戏,胜似世外桃源,让东区人们羡慕不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秋末冬初三麦种下地,地方政府规划,水利工程员择地、画图、立杆、放线,用稻草栽在将要开的河两边,然后组织民工创锹开挖。开河的场景很壮观,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人来人往,蹬下爬上,热火朝天。仿佛千军万马的战场,赛似一场声势浩大的战役。挖泥手是从民工中挑选出来的好把式,像切豆腐,两锹下去端起足有五六十斤泥块。担土的两只泥兜共约一百一二十斤重。担的土要倒在河两岸,逐步堆成堤或路,河越挖越深。挖泥手要把两岸挖成阶梯,好让担泥的拾级而上。

当时物资匮乏,民工们吃的是“瓜菜代”。就是用少量的米、玉米糁子、拌上大量切碎的青菜、胡萝卜,煮成的饭和粥。一场河工下来每人要蚀掉几斤肉。每天早七点晚六点,除三顿外,十多个小时。吃完晚饭洗完脚,一头倒在稻草铺的地铺上,即是外面响大雷,也都听不见。到了第二天清晨有人叫唤起身吃早饭。春节时休息十来天,平时没有星期假日,一门心思扑在开河上,开一道河至少也要一百多个晴天。

如今的冈沟堆,我们的家乡,盛产水稻、鱼、虾、蟹,成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旧貌换新颜,水清河畅,水泥驳岸,农家别墅依河而居。笔直的水泥路,小轿车开到自家门前。

绿树成荫,葡萄满架,鸟语花香,彩蝶轻舞,蜜蜂浅唱,诗意盎然。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城里人到乡下亲戚家观光、休闲,常常舍不得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