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5月21日

书香情长

——农民王尊福自办农家书屋惠及乡里记事

□王洪武 谢建骅

 

在盐都区大纵湖镇南严村,有一爿农家书屋,几间平房,独门独院。主屋四周的书架上,摆满了图书,经典的、时政的、文学的、科技的、儿童的等等,虽不算太高档,但也可说门类齐全,计有6万多册。来阅览的人常常济济一堂。

创办这爿农家书屋的就是本村地地道道的农民王尊福。今年80岁了,仍一直饱含深情,精神抖擞、津津有味地为大伙义务忙碌着。

 

平生喜好书为伴

 

1941年出生的王尊福,从小就爱读书学习,聪明勤奋,成绩一直很优秀。但那时苏北农村贫穷落后,盼到解放后村里才有了小学。在当时,文化贫乏,读书人不多。王尊福有幸读完小学,好像就算作秀才了,能算会写,回村后很快成为生产队干部。1978年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王尊福在村里办起胶木轴瓦厂,十多年后又在邻近的秦南镇街上承包轧钢片厂,成为首批转型从事工业的农民。

随着经济生活进入小康,王尊福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愈益执着。外出采购推销办事,出差走南闯北,他顺便逛书店,看到喜爱的书就买,买了就看,乐在其中。他不抽烟,不赌博,不爱酒,痴迷的就是书籍。他说,读一本好书如同与智者对话,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因为爱好读书,每次出差就喜欢买书看,读后再转借给他人,让大伙一起享受读书的乐趣。

 

购书藏书广交友

 

经年累月地购书,王尊福家中的书越积越多。开头将书堆放在箱箱柜柜里,望着这些越积越高的图书,他就决定专门安排一间房子,请木匠制作了几个书柜,分门别类地存放书籍。这些图书除了平时自己阅读外,还给村里喜欢读书的人借阅。看到自己收集的图书能给大家带来乐趣,更激发了他藏书的愿望。

要添置图书,靠自己的少量收入难以满足。好多次在新华书店里看到心仪的图书,因太贵便忍痛离去。一次在出差途中等车之余,看到有旧书出售,就开始有选择性的购买。有空闲就到废品收购站转悠,看到有喜欢的旧书,就以协商低价购回。五十年来,王尊福生活节俭,把一半的生活费用在买书上。特别是晚年离开工作岗位后,购书便成为“主业”。经常骑3个小时自行车到盐城市区,专门跑书店,光顾新华书店、二手书店、古籍旧书店、书刊收购店“相亲”,看中的就买回家。锲而不舍,居然淘到了不少好书,其中有些还是精品、珍品,很有收藏价值,令他很有成就感。

以书结缘,“淘”出朋友。一次,王尊福在收购店内看到一本书,作者王春才,简介为盐城人,立即购回家。翻看之后,书内有联系方式,试着向成都打个电话。这位离开故乡50多年的老高工、老作家、原国家三线办公室主任,听到乡音分外激动,聊着聊着成为知己。随即寄赠长篇报告文学《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及《苍凉巴山蜀水情》《日出长江》《九九艳阳天》等专著供收藏。前几年,王春才利用回乡探亲之机,在孙女陪同下,专程走访王尊福书屋,并写了长篇参观记,在刊物上发表,引起很大反响。

 

农家书屋美名扬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好书分享更幸福。2014年,在区镇村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王尊福办起颇有规模的农家书屋。大纵湖镇政府授予五星级文化中心户称号,镇党委及文化站关心指导排忧解难,盐都区农委授牌为结对帮扶共建文化单位。

王尊福说,这些书籍我没有让它们躺在书橱里,只要村民和孩子有需求,我就无偿借给他们看,让这些书籍发挥最大的作用。他不但在南严庄设立农家书屋,还在秦南镇街上设立流动书摊,摆放几千册书,过段时间轮换,免费借阅,还送茶水品饮。

书屋里挂满了匾额和字画,都是全国各地热心的文化友人馈赠的。虽是耄耋之年,王尊福喜欢收藏图书,几十年初心不改。文友们被老人的精神所感动,欣然提笔,题字作画,深表祝贺,还关心书屋建设,捐赠书籍。各地众多文化人前来参观书屋,访问老人,书友们为书屋作诗赋词为文,以资鼓励。

作家徐坤庆为王尊福老人的书屋撰文:“书屋农家不老翁,八十遐龄,体健如松。传承文化众尊崇,亲友乡贤,受益无穷。书香门第好家风,子孝妻贤,百代昌隆。”外地作家居其林听闻王老的事迹,特为书屋赋诗“农家书屋藏万卷,激发能量大无边。为民服务接地气,传承文明年五千。”诗人居其茂不远千里来大纵湖参观书屋,留下了感言:“藏书万卷翰墨香,春风满屋咏华章。无私奉献文化梦,老马奋蹄沐朝阳”,盐城本地作家王洪武先生专门为书屋题写了“室雅书香”匾额。众人的称赞,更激发了老人办好书屋、为大家提供阅读场所的热情。

在倡导全民读书的当下,王尊福老人特别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他为人和蔼慈善,尤其对孩子们特别的亲热,乡村书屋成了孩子们读书、增长知识的乐园。放学后、星期天,孩子们喜欢去他的书屋看书,凳子上坐的,门台上蹲的,有的干脆席地而坐。

有一个李姓学生,平时不爱读书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又管不住。放学后,他看到同学们都进书屋看书了没人玩,他也走进书屋看看,这一看便上了瘾,放学后、星期天,做完作业后,就去书屋看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成绩从原来班上的倒数,到现在的名列前茅。

为了鼓励孩子们读书,王尊福老人还准备了一些小礼品,专门奖励那些来书屋读书的孩子,哪个学生今天在学校里考试考了满分,哪个学生被评上了“三好生”,就发给一小礼品,这也算是对好学上进、喜欢读书的孩子的一种激励。

从村走出去的孩子,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都是好样的,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与王尊福老人的乡村书屋有着一定的关联。村上的孩子们喜欢进书屋读书,好习惯早养成,年年中考、高考喜讯频传,人才辈出,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书香村”。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乡村书屋成了村民们学习科技的充电阵地、加油站,村民们利用业余时间、农闲、阴雨天,到书屋里读书,把学到的科技知识用于农业的种植、养殖,好处显然。村上的张家兄弟把在书屋里学到的养殖知识,办起了一个养殖场,年收入过几十万,乡村书屋的扩建与发展他们也功不可没。读书明理,阅读增知长智,而今的乡村书屋是孩子们星期假日、放学后的读书的乐园,是青年人学习科技知识的去处,是老年人看书阅报的场所,众人把美好的人生浸润在书香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