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5月10日
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变迁
□魏 萌
一条河,平凡神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见一斑;
一条河,穿城而过,千百年来滋养着无数西乡儿女;
一条河,历久弥新,传承着人文历史、生态经济的传说。
它的名字叫,蟒蛇河。
蟒蛇河,历史悠久,源于东晋,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宋朝,全长50多公里,河流直穿盐城市区,从东北方向直入东海。蟒蛇河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水质优良,盛产各种淡水鱼、虾、螃蟹、河蚌等河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它是改善居民伙食的母亲河。
2019年初,经过精心的筹备,一项以龙冈镇青龙桥至大纵湖景区,全长约31.8公里的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工程建设拉开了帷幕。
对总长度达30多公里的蟒蛇河进行高标准、全方位综合整治,主要体现在有效保护蟒蛇河水源安全、生态安全、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方面。整治工程竣工后,河道断面扩大到70-100米,深度达负6米,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增强。沿岸栽植乔木120种、地被植物50多种,40多万株,形成了宽200至800米,长25.5公里的生态廊道。同时,在蟒蛇河沿线配备5艘机械保洁船、20名保洁员,对蟒蛇河实施机械化、常态化保洁,所有支流也被纳入农村环境“五位一体”长效管理。生态面貌焕然一新的蟒蛇河,不仅自身的净水能力得到了增强,还能净化沿线特别是城区水系,形成良好的水环境。
盐城素有候鸟天堂的美誉。如今,不用去往海边滩涂和大纵湖湿地,在西乡的蟒蛇河边就能看见白鹭、野鸭子等十多种鸟类,站在岸边的观光带上,微风拂面时,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会让你感受到如今的蟒蛇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河。
蟒蛇河往西沿线涉及龙冈、秦南、大纵湖、楼王、学富、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等六个镇(景区)近20个村。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项目的实施不仅能筑牢生态屏障,也将带动沿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驾车行驶在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沿岸的镇村,龙冈镇的千亩桃园、梨园,盛产肥美多汁的桃子、梨子,或游览、或采摘,两者相宜;秦南镇上的水牛肉,肉质紧实,风味十足,随意走进镇上一家餐馆,点上一份青菜烧牛肉,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扫去了一身的疲惫;继续往西到大纵湖,静静感受里下河水乡文化的韵味,泛舟湖上也好,漫步于东晋古城也罢,宋氏宗祠内的小曲杂技定能带你穿越古今……这一趟蟒蛇河沿线之旅,是一段体验乡村质朴生活的旅程、是一段满足味蕾的旅程、是一段打开心扉、放松身心的旅程。
千百年来,关于蟒蛇河的古老传说有很多。曾听人讲过蟒蛇河的前身是一条幻化成人形的大蛇,在经历了人间情爱之后,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于是被一位得道高人追杀逃亡,一路将血泪幻化成河的过程,因血泪滋养五谷,种田人就把这条河称之为蟒蛇河。诸如此类神话大同小异,流传甚广,凝聚着古代人的智慧和想象,就如嫦娥奔月一般,虽然在现代人看来根本不符合生活常理,甚至有些愚昧可笑,但其中所包含的爱恨情仇、仁孝善义,依然滋养着中国人的灵魂。2019年正式出版的盐都文史资料《蟒蛇河的传说》收录了蟒蛇河沿线各类传说、故事112篇,分名人典故、神话传说、文化遗存、民间智慧四个篇章,全书共20万字,极大地丰富了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建设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本土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高度融合。在挖掘蟒蛇河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沿线整修保护了水府庙、灯塔宋泽夫故居等一批老旧民居、古村落等历史遗存,打造了过河尖战斗遗址、燕子角烈士碑等一批红色基因教育基地。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盐都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水是他童年生命中最常见到的景色,家乡的水浸润了他的灵魂,滋养了他的文学情感,无论是文字风格还是叙事结构,而在这众多的水流中, 最重要的一条河就是蟒蛇河……水能滋养人、也能熏陶人,蟒蛇河文旅景点内涵的塑造早已超越了记录历史、整理文化的意义。
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是展现盐都绿色、生态、人文的一张绚丽名片,新时代的蟒蛇河还在续写着它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