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4月28日

端寿面和抢福碗

□顾仁洋

生日满月,婚丧喜嫁,各地的红白喜事,自古以来都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风俗习惯。许多风俗习惯会得到或传承或创新,也有一些风俗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或随着移风易俗带来新风俗的倡扬而渐渐消失。比如西乡里的新生儿出生、过生日、老年人去世的一些风俗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小炒和端寿面

 

端寿面的习俗,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过去,每逢有人过逢十的整生日,主家就会为左邻右舍“端寿面”。

过十岁、二十岁乃至五十岁的整生日,都叫“过生日”,烀的是“馍头”。六十岁以上的整生日才叫“祝寿”,蒸的是 “寿桃”。“祝寿”正日的前一晚要“暖寿”。盐城西乡人过生日和许多地方不同,过的都是虚岁的农历整生日,符合本地人“做九不做十”的理念。

在物质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我们这些孩童极盼望有人“过生日”,因为有人“过生日”就会有寿面吃,父母还不需要像分红蛋和猫咪粥时掏“封子钱”。分寿面和分猫咪粥一样,也是两个人出来,一人拎“小量子”,里面盛满面条,一人端一盆小炒,两人手里都有一双长木筷子,一人叉面,一人搛小炒,分工有序,配合默契。小炒要么是青椒炒百叶加点肉丝,要么韭菜炒香干加肉丁,都是我们平时想吃吃不到,早已垂涎不已的“小菜子”(菜肴)。记得那时,我们姐弟四个,端到寿面,总会围着蓝边碗,你搛一筷子面,她叉一筷子菜,等到碗底还有几根面时,才面面相觑想起父母都还没有动过筷子。

如今,已经很难见到端寿面的场景了,而煮面条和小炒更是最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早已不再稀罕,更不抢手。

 

求福和抢寿碗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里描写了这样一个情节:因为 “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所以叫闰土来管祭器。

和管祭器差不多,过去西乡里有福气又高寿的老人去世,总会安排人去管理做白事的餐具,防止被“抢福和寿”的人把碗碟等餐具连抢带偷地拿走。

那时,大多数人家经济差,好多人家碗都会在碗底嵌上字,防止被别人偷去。碗打破了,还要用补丁“焗”起来继续用。所以,逢到高寿有福气的老人去世,去“抢福碗”成了一种风俗。遇到这种情况,主家虽然面上会愠怒,但却无可奈何,生气之余唯有用自家好有福气来宽慰自己了。逢到高寿老人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又儿孙满堂的,往往一桌白事宴请吃下来,碗筷杯盘一件不剩,都被亲友和邻里“抢”光了。甚至孙辈重孙辈的红帽子、黄帽子也是戴不住,看不住了,被围观的人一抢而光。

如今,福寿碗早已不用抢了。老人高寿家里福气满盈的人家,老人去世后,早已买好了精美的福寿碗筷,还放了糖果,用红袋子装好,不需要去抢,看热闹的,亲朋好友的,主家早备好了递到你手里了。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移风易俗,新风扑面。从分喜蛋、端寿面、抢福碗等一些民风民俗的转变上,正折射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风的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