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4月16日
陪伴母亲的日子
□李希锦
有句话说得好,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开春,万物复苏,新绿萌发,水暖溪欢。我从书店买来作家杜阳林的新书《惊蛰》,书中叙说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间,川南山区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主人公云青经历生病辍学回家务农等磨难,坚持自学并考上大学的感人的励志故事。我挑选了其中“母子漏夜磨豆腐”“秀英借钱给儿子看病却四处碰壁”“云青考上大学,细妹子报喜”等感人章节,读给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听。相近的时代背景,相仿的农村生活,相似的生活场景,母亲听来,随着书中人物的悲苦跌宕绝望而唏嘘垂泪,也为他们的命运转机、苦尽甘来而欢欣。
母亲也打开她的话匣子。年已七旬的母亲,回忆起自己小的时候,学校老师上门劝说家长把适龄孩子送去学校读书,可是她那刻板、缺少远见的父亲,宁可打着骂着追着让儿子读书,也不愿花两块钱送女儿进学校读书。“哪怕读个小学二年级,识几个字也好啊”,一辈子没进过书房门,“睁眼瞎子”,成了母亲心头长久的痛和永远的遗憾。后来的日子,因为没文化只能干粗活累活,因为不识字去常熟进服装差点走丢,因为不会写字被顾客讥笑奚落。母亲却没有埋怨外公外婆,尽自己的孝心,为他们添衣递茶,给二老养老送终。为人子女孝当先,善良大度,言传身教,良好的家风从母亲手中传承给了我们。
网络社会,抖音、快手平台上面,培训类、教育类直播不少。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抽时间陪母亲收听某教育主播的亲子讲座,主播连麦给家长答疑解惑,通过一个个接地气的实例分析,阐述“以爱为家庭底色,给别人传递美好感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向思维正面行为”等思维理念,母亲听了频频点头赞许。母亲一辈子在乡村务农、开水面店、打理服装门市,勤俭持家,跟周围邻居打交道,宁可自己吃点亏,也总是给人清风拂面、清香怡人的感觉,恰如她的名字带个“香”字。
母亲记得,有一次她在田里“制种稻”,我给她送中饭,临到地头,一不小心打翻了饭盒。年幼的我因为自己的鲁莽让母亲吃不上饭,甚是内疚,蹲在地上号啕大哭。劳作了一上午,早已饥肠辘辘的母亲,把我拉到怀里,用她粗糙的手掌,拭去我腮边的泪水,忙不迭地安慰我,“我儿莫哭,妈妈不怪你。”那个场景,历历在目。
今年,奥密克戎病毒肆虐,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政府倡导人们,清明节遥拜先人寄托哀思。我和母亲谈起,家乡的原盐城县岗南区政府修缮一新,改建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史料陈列室赫然载有母亲未曾谋面的四叔——我的叔外公孙桂四烈士,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母亲一惊,继而转身去房间默默地抹泪,“四叔是在淮安牺牲的,尸骨都没找到……”我劝慰母亲:人终有一死,四外公为国捐躯,彪炳史册;他的名字,将永远地被后人所铭记、追思,万古流芳。母亲叮嘱我,以后清明节上坟,记得给四外公多烧几张纸,四外公九泉之下“会收到的”。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母亲啊,清贫的日子里,你陪我长大,未来的日子,我将陪你慢慢欣赏沿途风景,体验这人世间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