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4月16日
陪李国文访农家
□王洪武
参观《草房子》乐园的人物厅,一眼看到了有关李国文的图片介绍。
李国文,文坛巨星,我们家乡的知名大作家啊!我不由想起那年陪他一起逛石庄的一些情景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当时的盐城县义丰乡做党委秘书,大约1986年初夏的一天,早上刚上班,便接到东豆村老支书打来的电话,说李国文回来了。我当即把这消息转告给乡党委书记陈一林。陈书记高兴地手一挥:“快,去看看!”
李国文,东豆村人,因读书求学、参军工作,一直在外。他回来的这年,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婶母。乡政府离东豆仅有二三里远,我们驱车一刻儿功夫,便来到他妹妹家,唯一在家的婶母告诉我们,国文已外去看看了。
“他呀,昨天到家板凳未坐热,就庄上、田里、商店、学校,到处跑了看,那个欢喜劲,就像当年从乡下到城里一样……”婶母边着人找他边向我们介绍道。
一会儿,李国文回来了。唷,真和报上登的相片一样,高高的,胖胖的,肚子挺挺的,长长的头发有点儿球,憨厚的笑容,尽显知识分子风范。他见到我们,连忙抱拳道歉:“让诸位久等了!”说着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家乡变化确实大啊,比我想象的好得许多许多!”我们邀他到乡里玩玩,他欣喜地连连点头:“好,好,我是要多看看!”
车子到乡政府,书记急着有事,授权我全程陪同李作家。乡政府就在村居中间,用不了小轿车,李作家也不准用人力车,我们即徒步,先由西向东,走完老街。又折到新辟的北街,由东走到西。沿街的工厂车间、农家庭院、剧场学校,他都想进去看看,和乡亲们握握手、聊聊天,笑容给人无比亲和仁厚的感觉。
石庄原是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舍,村民们只会长长稻麦,摸摸鱼虾。农村大发展,庄子东、西又很快延伸连接了张村、蒋村两个村。四周农田整齐有序,庄稼丰收在望,新开挖的大鱼塘水面有几千亩。尤其可喜的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当时,小小的石庄,就有各类工厂三十余爿,涉及农具、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建筑等方方面面,能生产出全国少有的纵横式交换机、平板钢纸等,在全市乡镇中,可算首屈一指。李国文看了感慨不已,连夸农民办工业,是一种思想解放,经济进步,大有可为。
因为工业发达,穷乡僻壤的小义丰像栽上了一棵棵摇钱树。村里有钱人还真不少。看大街上,红男绿女,穿着一新,笑逐颜开;我们每到一家,不论是单位,还是居家,主人招待的几乎全是一种比较上档次的“红牡丹”(烟),“不吸不吸”,甩上一包;对李作家的到来,有几家不仅正常沏茶,还冲上了一种名叫“咖啡”的洋玩意——呵呵,农民办工厂,不再闭关自守,外出跑的人多了,见多即识广、新潮即学上啦。
石庄老街焕然一新,仅年把时间,神奇般地建造了一条与老街平行的新大街,两边齐刷刷地竖起了形态各异的居民楼。
李国文看着、激动着,双脚迈进了剧场南边的一户农家。这是一幢“人”字型的两层建筑,独门独院,装潢考究。主人正在客厅打扫卫生。李国文过去与他亲切地攀谈起来,当他得知主人姓乐,是个成绩突出的厂供销员时,连连翘起大拇指,不无幽默地说:“您经济收入、住房条件超过了北京的那些部长待遇,真的好快乐吧!这都得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啊!”出得门来,他又拍拍主人肩,语重心长地说,一人富,不算富,还要带动大家富;不仅物质富,还要精神富。
到底是个文化人,李作家特别关心家乡的文化建设。在看完新建的“义丰影剧院”后,又不惜绕道让我陪他去看了乡文化站、蒋村幼儿园。他们都是农民千古没有见过的新奇,是自己“以工养文”的可喜结晶。扛大锹的也能在这里学上了二胡、唱起了戏曲、看上了书报,小孩子玩的更惬意。“新农村,新农民,新一代,就是要多一些像有这样的精神生活!”。李作家临出门说的这句话,至今我还言犹在耳。
晚餐后,我们劝他就在乡政府休息。他再三辞谢,说回去还要看一些作者投给他的小说稿。我知道,李国文时任《小说月刊》主编,如有作品请他指教指教当然机会难得,但我不会写小说,写一点散文等小玩意,自知也拿不出手,羞愧得一点儿也没敢吱声。
拉回记忆,夜灯下,我一口气读完了李国文的《蚕豆花儿香》,真不愧为大家之作,文字老道,结构严谨,知识广博,情感丰富。他对农村农民农业的了解,源于他生于斯的血脉亲情以及坚持深入采风的可贵精神,从他那次热心访农家的情形就可见一斑。
一晃36年过去了,期盼并欢迎老人家再来看看家乡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