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4月16日
盐都擦亮“银辉壮苗”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 王俊东 潘永华
近日,学富镇“老科技”服务队副队长王正旺、农艺师杨成兵等几名老科技,来到“爱耕”“今日”家庭农场服务点踏田检查,并背起喷雾器,现场指导青年农民科学实施化学除草。在盐都,像王正旺这样的退休老干部还有很多,他们发挥经验优势和专业特长,倾情打造“银辉(老科技)壮苗(青年农民)”品牌,激活了老干部增添正能量的“一池春水”。
老科技不忘初心搭建平台
退休后是颐养天年,还是发挥余热?盐都“不老松”农业专家服务团和乡镇老科技服务队的一百多名成员毅然选择了后者。他们深入开展“三扶(扶志、扶技、扶创业)两创(创建青年农民示范基地、评选青年农民创业之星)”服务活动,盐都农村的田间地头、养殖塘口、畜禽圈舍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盐都“不老松”农业专家服务团组建于2009年。多年来,服务团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服务青年农民的初心不变,“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富”的宗旨不变。借势发力,2018年乡镇老科技服务队应运而生。目前,全区有12支乡镇老科技服务队,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一对一”面对面帮扶青年农民。
秦南镇老科技陈金荣倡导麦子品种改良;郭猛镇老科技丁玉生担任技术顾问,推进粮食全程机械化;楼王镇老科技高级农艺师俞永权服务直供上海市场的蔬菜基地,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刘玉然、许定贵等老科技常年奔走在养殖塘口,对养殖大户实行“保姆式”的传帮带,把大纵湖水产品牌擦得更亮……老科技们心系农民服务农民,被大家亲切称为“科技保姆”“庄稼医生”。
与时俱进创新帮扶形式
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老科技们与时俱进,与结对帮扶青年农民开通了微信群、QQ群,通过网络远程巡诊,创新帮扶形式,提高服务质效。
学富镇残疾青年戚思田创办了江苏田盛源生态农场,实施“水稻、青蛙、水蛭(蚂蟥)”综合混养。“是在老科技孙安详、崔学顺挂牌服务和精准帮扶下,我才成功走出一条生态立体特种养殖致富路。”戚思田印象深刻,“学富镇老科技服务队在网上推介水蛭(中药材),四川客商和公司一次签订了5吨水蛭的收购合同。”而戚思田的成功也带动了全区8家农业经营公司、20户青年农民加盟发展,现农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各级关工委和老科技引导青年农民树立互联网思维,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走上电商致富路。全区共建立电商平台22家,就业青年达200多人,大冈镇兴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去年网上销售农产品200多万元。
擦亮品牌志愿服务显风采
近年来,区关工委系统谋划“三扶两创”和品牌创建,强化组织领导,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突出农技服务特色,彰显银发农技人的风采。
联合调研、制定规划、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区关工委与农业、科技等部门通力合作,精心策划,确保帮扶就业项目创业目标不落空,科技服务措施不缺位。去年5月,在省关工委与农业农村厅联合召开的苏北、苏中片区“三扶两创”现场会上,区关工委做了经验介绍;去年10月,区关工委、农业农村局关工委分别被省文明办、省关工委联合表彰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盐都有2个“最美老科技”、2个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2个青年农民创业之星,获得盐城市关工委、农业农村局联合表彰。其中,“不老松”农业专家服务团原团长王云玲被省关工委、省农业农村厅表彰为“优秀五老”,被中国关工委表彰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银发老科技是青年农民的坚强后盾。有了他们的技术支撑,让农民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信心更足。区关工委主任穆芹指出,“关工委在‘三扶两创’工作中任重道远,要推动‘银辉壮苗’品牌走深走实,助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