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6年03月05日
凝聚“慈母”爱 温暖“儿女”心
——盐都区开展“爱心妈妈”关爱困境儿童行动纪实
本报记者 陶根阳
世界之大,语言各异,唯有“妈妈”的发音基本一样;经典歌谣,广为传唱,缘何《世上只有妈妈好》最打动人心?因为,妈妈爱孩子,天经地义,忘我无私。母亲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会毫不犹豫献出一切,甚至献出生命。
在盐都,却有这样一群“妈妈”,她们不分血缘、超越亲情,以涓涓细流般的关爱与呵护,滋润着留守、孤独等困境儿童的心灵,努力付出,倾心浇灌,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爱心妈妈”。
近年来,区妇联主动回应群众和社会的热切期盼,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线,以爱心为纽带,以妇联组织架构为体系,以志愿者、家庭、团队、组织为依托,动员社会力量,凝聚“慈母”爱心,全方位开展关爱困境儿童行动,让困境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据统计,全区共有留守流动等困境儿童8632人,其中已登记的达1338人。至目前,全区共招募“爱心妈妈”1852人,仅2015年就新增“爱心妈妈”306人。
构建关护网络,形成“难有人帮”有效机制
“关爱困境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是各级妇联组织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倡导‘不让母爱缺位’,搭建困境儿童心有人爱的平台,招募大批‘爱心妈妈’,就是为了让这群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得到帮助,用母爱关注、真情慰藉滋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说起关爱困境儿童的事,区妇联主席程稚感慨良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区妇联的同志在深入基层摸底调查中发现:这一特殊群体因长期与父母分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家教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等问题。“母行千里儿发愁”,不单让在外打工的妇女无法安心,也给享受不到父母温暖、疼爱和呵护的孩子带来了心灵伤痛和莫名烦恼。与此同时,她们还深切体会到,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还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推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齐抓共管,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2015年初,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区妇联出台了《关于关爱留守流动等困境儿童的活动方案》,向全区印发了《“凝聚爱心·温暖童心”招募爱心妈妈倡议书》,关爱留守儿童的脚步,在盐都城乡大地踏响了铿锵的音符。紧接着,区妇联乘势而上,充分利用妇联组织网络健全、联系广泛的优势,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其中,一着不让地抓好组织、阵地、队伍建设以及社会宣传、建档立案等基础性工作。至目前,全区已依托家长学校,培植创建了13所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以 “爱心妈妈”为主体,组建了185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齐心协力服务全区留守儿童。
区妇联坚持将强化部门配合、实施通力合作,当作开展关爱留守流动等困境儿童行动的关键举措来抓。经过不懈努力,全区已基本建成“三大关护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各级妇女组织为主体的组织管理网络,以巾帼助困助学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初步形成了以“难有人帮”为基础的开展关爱困境儿童行动的有效机制。
紧扣工作重点,扩大“心有人爱”实际效应
为了精确关注困境儿童,全区妇联系统从准确把握困境儿童的实际状况入手,深入开展地毯式的调查摸底,全方位了解困境儿童的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和成长需求。在此基础上,登记造册,建立和完善困境儿童的档案资料。
深入宣传发动,借助区内主要媒体,坚持典型带动,营造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流动等困境儿童的舆论氛围。与此同时,区妇联坚持好中选优,高标准招募“爱心妈妈”。全区各级妇联组织采取自愿报名、考察选聘、就近结对等措施,将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女党员、女干部、各类女知识分子、女工商业者选聘为“爱心妈妈”,并注重强化培训与指导,积极组织“爱心妈妈”们与特别需要关爱的留守儿童相认结对,经常开展“爱心妈妈”帮扶活动以及圆梦行动(心愿卡)、成长伙伴、巾帼志愿爱心帮扶等服务关爱行动。仅去年,全区就新增“爱心妈妈”306人、成长伙伴96人,目前已有220对“母子”、“母女”牵手结对。每逢重大节日,积极参加各类“亲子”活动,盐都“爱心妈妈”们总是乐此不疲。
去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区妇联在大冈小学举行了“凝聚爱心,温暖童心”——“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活动启动仪式。32位“爱心妈妈”现场与各自结对的“儿女”互填爱心卡,并赠送了慰问金、慰问品。
中秋节前,区妇联与心理健康服务社会组织联手,在北蒋街道举办了以“情满中秋·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慰问活动。区妇联的同志和“爱心妈妈”们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节日礼物,还和孩子们一起做“亲子”游戏,让留守儿童在游戏抢答、远方的来信、分享祝福卡片等环节中,体会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也学会了感恩与珍惜。
区疾控中心的“爱心妈妈”把无私的爱送给北龙港小学的留守儿童,她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没有血缘,却情同“母子(女)”。有一次活动结束后,9岁的王小敏(化名)蹦蹦跳跳地回到家中,笑嘻嘻地告诉奶奶:“奶奶,我有妈妈了,是盐城的妈妈!”“爱心妈妈”张宏兰利用节假日将孩子接到自己家中,进行亲情陪护,与孩子同吃同住,给予孩子亲人般的温暖。“女儿”牛艳(化名)就曾动情地说:“我不能选择出生家庭,但我非常感激张妈妈选择我做她的孩子。”
据区妇联分管负责人介绍,“爱心妈妈”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学习上给予关心,心理上给予引导,并鼓励她们主动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第二监护人沟通,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打造爱心品牌,增强“身有人护”行动活力
“父母在远方,心里闷得慌,读书无人管,安全无保障”,这是一位老同志编的一段顺口溜,却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无助状况。然而,在盐都,每一个留守儿童的身后,都有一群为其遮风挡雨的保护人。
为了不断增强关爱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区妇联建立留守儿童家庭档案,逐一核准孩子父母外出务工地点及联系方式,通过打电话和QQ、微信聊天等多种形式,向孩子父母宣讲《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好留守儿童第二监护人及其责任,充分发挥“三大网络”作用,准确实施各种关爱举措,力争监护不缺位、不移动。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监护,大多监护不当,缺乏亲情,缺乏关爱,忽视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造成道德教育缺失的实际,区妇联还充分利用村级妇女儿童之家这一“前沿”阵地,举办专题培训班,采用印发学习资料等途径,努力提高困境儿童监护人的家教水平,着力在更新第二监护人的家教观念、提高他们的监护能力上下功夫。帮助留守儿童的家长、第二监护人,尤其是老年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引导他们在与孩子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中发挥家教作用。
区妇联还坚持大胆创新,引用社会组织力量,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去年,区妇联重点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问题频发等问题,和盐城市“绿洲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牵手合作,依托定期心理健康测试、游戏互动、开通心理健康热线8820010,对儿童进行专业化、精准化的心灵关怀和情感慰藉,并于2015年7月在楼王镇启动了“社会组织关爱百名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从而积极引导社会资源社会化、专业化做好留守儿童帮扶工作。
为了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区妇联与司法局、公安局等单位的“爱心妈妈”团队合作,以各镇(区)妇联、司法所、派出所为依托,组建了普法辅导员队伍,落实责任到人,包干帮教到村,定期深入学校、村居和家庭,面对面地为留守儿童举办法治宣讲教育活动。
据了解,区妇联今年将继续扩大“爱心妈妈”的影响力,扩大爱心志愿服务队的规模。进一步借助专业社会组织力量,突出项目化运作关爱困境儿童,充分利用“妇儿之家”和妇儿活动中心,结合社工公益项目,试点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站,开设假日课堂,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学习辅导。重点抓好留守流动等困境儿童教育培养工作,积极实施家庭育人工程,提高监护人素质,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传播科学家教理念,合力推动全区困境儿童快乐健康成长。
凝聚“慈母”爱,温暖“儿女”心。盐都“爱心妈妈”的动人故事,呈现给人们的还只是序幕徐开。这些凡人善举,犹如涓涓细流,虽无声,却滋润了孩子孤单无助的心灵;虽平凡,却折射出了人间大爱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