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6年02月06日
中国人为何回家过年
□ 王登佐
临近春节,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数以亿计的人,跨越千山万水,忍受路途拥挤不堪的艰辛和痛苦,只为回家过年。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应该是“父母在,不远游。”可现实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离开故乡,在外面的世界拼搏奋斗,寻找机会、财富和梦想。然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成了游子的共识。
很多人不明白为何要赶在春运这个最忙碌的时节回家,是什么神秘的力量驱使着游子回家过年。这要从“年”说起。“年”这个字始于周代,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中国是农耕民族,人们在田间劳作,只有风调雨顺才有好收成,中国人认为在天地诸神恩赐下才能过上好日子。过年这一天是一年的初始,所以这时祭祀天地诸神,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礼记》记载:立春日,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等,到东郊举行迎春典礼;民间也有很多仪式来表达对天地诸神和祖先的敬意,由此衍生出——祭灶、辞先压岁、掸尘、拜年、财神日、春叙酒等年俗。过年,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供奉天地诸神和祖先的习俗,都是礼仪的灵魂。因为祖先墓地和家祠都在故乡,祭祀关系到个人和整个家族前途命运,所以回家过年变成游子的必然选择。
“树木千尺根于土,人生之本源于祖。”现代社会的人们就像一只只漫天飞舞的风筝,到处迁徙生息。自己的老祖宗是谁,自己的姓是怎样产生的,自己的家族是从哪里迁徙而来,祖上有哪些杰出人物,有哪些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家族传统等,都需要寻根祭祖。寻根祭祖就是中国人的宗教,寻根祭祖的价值,实际上与宗教、哲学所思考的是一个主题: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向哪里去?中国人多有身份认同观念,寻根祭祖也是在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的条件下,传统思想意识的大迸发。正是这种神秘的力量驱使着离乡游子无论生在何处归途多远都挡不住匆匆回家脚步,去追寻曾被淡忘、疏远的家庭、家族、祖先,重建个人、家庭、家族的心灵家园。
几千年过去了,古老的年俗依然在民间顽强的存在着。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但一纸公文岂能改变千年民间传统?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间照例过了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7月,民国政府恢复每年旧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起开始实行。这也是春节一词的来历。这就是家的力量,回家过年作为年俗的灵魂被完好的保留下来,这种意识已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杨白劳出门躲债,大年三十也要冒险回家,买回二斤白面包饺子,扯上一根红头绳给女儿把头发扎起来。如今游子不顾路途遥远,不顾风雪严寒,不顾一票难求,也要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