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1月06日
炊具的变迁
□ 乔加林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在苏北农村长大的。从记事起,农村家家户户都是使用土灶台烧锅做饭,那时每家每户都有一大一小两口铁锅,大锅直径近一米,小锅直径也有半米。灶台旁边还有一个木制的风箱,便于控制锅灶里的火候。
在家庭大都人口众多的年代里,小锅主要用于炒菜,大锅的作用就比较多了。平时会用来煮饭、烧稀饭、煮山芋等。到了年关,大锅也能用来蒸馒头、蒸包子,贴大饼子等。我最喜欢吃用大锅焖的饭,焖出的饭锅巴,不糊不硬,厚薄适中,软脆糯香,是我们小孩儿的最爱。
那会儿,家乡的物质比较匮乏,一口锅要用上好多年,使用坏了,还得请锔锅锔盆的师傅来修补。农村最早使用的锅盖大多是由蒲草编织而成,整体呈圆弧形,像是一顶草帽。在编织时,首先用四股稍细的蒲草编出一个田字结,然后将这四股蒲草合成一股,以绕圈的方式由内而外不断缠绕,并用麻绳固定,再包上一圈棉布。一团蒲草,经一针一线的缝合,就变成了一个锅盖。后来改用高粱穗下面的秸秆做锅盖,把晾晒干的秸秆用针线串连两层后,按照锅的大小再用石刀削圆,高粱秆锅盖就做好了。为了在做饭时手不被热气伤着了,也为了便于拿起锅盖,农人会在锅盖中央串一根绳子。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木板锅盖才在农村流行起来。虽然锅盖所用的木料并不罕见,但挑选起来很费工夫,得从旧房子或旧家具上拆下旧木头来做锅盖的侧边,大约需要20块等大的木片,每一片都用刨子刨得平整干净,木片与木片之间用来连接固定的得是竹钉,如果用铁钉,经过水蒸气潮湿会生锈,整个侧边就有可能爆裂。
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的泥土灶台也随之变迁。有人家用砖头垒砌灶台,条件好点的还会用瓷砖把灶台装扮的漂漂亮亮。铝锅盖、铁锅盖也随之出现。
厨房越变越宽敞,厨房里的设施越来越先进,人们烧饭做菜不再烟熏火燎,变得轻松愉快。如今的锅也不像以前那样大而笨拙了,铁锅、铝锅、不粘锅应有尽有……
厨房里的炊具变迁,反映出的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美好生活。土灶烧草做饭的时代已慢慢远去了,但儿时的土灶、锅盖、锅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会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每每想起,就如同品尝陈酿的老酒,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