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12月07日
西乡灶饼
□ 群 山
清晨的街边,空气里飘出灶饼的味。一家家餐饮店面前,人们等待着新出炉的灶饼。
盐城的西乡,灶饼早已融入我的味蕾。灶饼,是家乡的特色米饭饼。纯正的西乡灶饼,是用石磨磨出的米面做成的。年幼时,假日里,母亲会叫上我,抬上一箩稻谷,来到村头稻米加工厂。脱去稻壳,扬去米糠,筛下碎米回家磨米面。在那粮食紧张的年代,把那碎米磨成米面,做出好吃的米饼,着实是生活的智慧。
一架石磨,放在厨房的一角,那是农家必备的用具。我家的石磨,是用两块直径分别约45厘米、高20厘米的圆柱形石块做成的。下磨石固定在磨盘上,上磨石凿出一个圆眼,用于添加谷粒。推磨碾面是个累活,每推动一圈石磨,需往磨眼里添加一次谷粒。为了不耽误白天下地劳作,磨面大都是在晚间进行的。挑着油灯,一圈圈地磨米面。母亲将磨好的米面与温水、酵面搅和在一起,调制好米浆,等待一个夜晚的发酵,便成了做灶饼的原料。
天还未亮,我就早早地起了床,去帮母亲做灶饼。生起了灶火,炊烟袅袅,烟囱一直通到了屋外边。一把把地往灶膛里添稻草,红红的火光,映红了我的脸,燃起了一家人生活的希望。灶火蒸发了锅里的水气,母亲舀一勺米浆,倒在铁锅上,锅里发出“啪啪”的水溅声。一勺勺地往锅里倒米浆,一个个椭圆形的灶饼布满了一锅。小火慢烧,渐渐地溢出了灶饼的香气,飘满一屋子,飘满了小村庄。开锅了,铜铲铲出一个个热气腾腾的灶饼。新出锅的灶饼,饼面微微隆起,呈乳白色,饼底微焦黄,色香味俱全,令人流口水。母亲一铲合起两个灶饼给我,说这是对我劳动的奖赏。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每一天,离不开三尺灶台生炊烟。水乡灶饼,原自祭灶神。灶台前供奉灶神像,做灶饼,出锅先祭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祈福年年有个好收成。水乡灶饼养育了水乡人。新四军重建军部在盐城,芦苇荡是杀敌好战场。一叠叠水乡灶饼支援人民子弟兵。“长”灶饼,寓意生活幸福与年长。水乡人家当逢生日满月、红白喜事、过年过节时,必长灶饼,从古延续到了今。
灶饼食法有很多,填饱了肚子,更是满足舌尖上的美滋味。灶饼包油条,蘸点陈醋、姜末、蒜泥和香油等制成的调料,既爽口,又解馋。灶饼配以粥,那是最佳的美食。水乡灶饼搭配白米粥、糁子粥、青菜花生米粥、绿豆红豆粥、肉粥皮蛋粥等多样的粥,适应人们不同的口味。灶饼还是上好的茶点。晒干的灶饼,放入清水煮一煮,打个荷包蛋,解渴又充饥。西乡人家来了客人,一碗蛋煮灶饼茶,礼仪又实惠。
如今盐城的老街,开有多家灶饼店。客自远方来,慕名光顾灶饼店,闲情雅致食灶饼。灶饼的品牌,声名远扬大江南北。那一年,老家村上本家兄弟去了大上海,开了一家灶饼店,养家糊口,生意红火。客居大上海,有了西乡灶饼店,成了桑梓小聚的场所。一杯香茗,品味灶饼,说说家乡的人和事,生活如是灶饼一样的甜美。
迈步新农村,走进盐城的西乡,石磨磨面长灶饼,乡村旅游添一景。“白桑红椹莺咽咽,面揉玉尘饼挑雪。”西乡灶饼养育一方人,回味灶饼润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