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11月23日

震醒时分

□ 孙成栋

酣梦好香,中午发生地震都不知道。

下午一到班,就听到同事们在热议“冬日之震”的点点滴滴。打开手机,朋友圈里的“震讯”“震情”“震感”更是铺天盖地。

其中,不少人是在午睡中被震醒的。起先大家几乎都未想到是地震,毕竟,能引起房屋产生微微摇晃感的因素有很多,甚至高速公路上的一辆重型车驶过,或是一台大型挖掘机作业,都会让附近的居民感受到“大地的震颤”。

习惯性地发了一条“生活小景”到朋友圈,几分钟后,就收到女儿从徐州发来的问候。听说我们都安然无恙,小人儿才放下心来。而事实上,我们还担心徐州有没有地震呢。

老父老母的电话里似乎还带着余悸,又夹杂着“一场虚惊”后的轻松。睡梦被地震“摧毁”后,两人顾不上自身的安危,挨个打电话给几个儿女,确认是否安全。尽管二老都已年届耄耋,见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可每一次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确幸,依然能让他们心怀感恩、备感和暖。在危难面前,他们却常常忘了自己。

外地的友人听说盐城发生了地震,也纷纷关切地询问详情,得知并无大碍,未发生任何伤亡,一缕缕欣慰之意如夜露般莹润,在心叶上微微颤动,仿佛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细微却真切的力量,阅读出那份轻盈里的厚重。

真是一震惊八方。在猝不及防的自然灾害面前,人可谓弱如累卵,有多少生命因此而凋零,有多少家庭因此而破碎,有多少青春因此而撕裂,有多少美好因此而夭折,有多少梦想因此而搁浅,有多少原乡因此而消弭……而爱与暖,又使我们有了战胜灾害的“双剑”、通向未来的“双轨”、飞往幸福的“双翼”。

我是经历过1976年盐城地震的人,那时才6岁。印象中,那次地震并不算大,但发作频率较高,可谓“小震不断”。夜深人静时,甚至能感受到床腿的晃动,听到门搭子的响声和橱柜里碗碟的晃荡声。

记得那段时间,首次发生地震是在一个夏日的凌晨时分。那天父亲在卫生院值夜班 ,怀着小妹的母亲,带着我和大妹睡在堂屋地面的凉席上。突然,外面响起“地震了”的喊声和急促的哨子声,酣睡中的我被母亲一把推醒,接着就被她快速背起,摸着黑,拼了命地往外冲去。其实,堂屋与室外只有十多步远,平常分把钟就能走出去。但母亲那时身怀六甲,步履蹒跚,加之屋门上挂着厚厚的防蚊柴帘,所以颇费了一番工夫才成功“突围”。

母亲把我放在远离房屋的一处空地上,顾不上喘口气,便又向屋里冲去。邻居大喊,“危险,不能再进去了”,可母亲没有丝毫犹豫,不管不顾地闯进堂屋,抱起仍在熟睡的大妹,踉踉跄跄地夺门而出。有几次 ,母亲差点跌倒,却顽强地用单手撑地,硬是没让大妹从她手中摔出。

将我和大妹安顿好,母亲才停下来,一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一边用手扇着微风。夏日的凌晨温度并不高,甚至带着几许凉意,可母亲已是汗流浃背,额前的发丝被汗水一根根地贴在脸上。而那双眼睛里,却流溢着与满身疲惫不相称的欣慰,毕竟一双儿女毫发无损,还有什么能让母亲更满足呢?

天一亮,凌晨喊险并吹哨的生产队队长就组织家家户户搭防震棚。所谓“防震棚”,就是用毛竹等轻质材料做骨架,再用油布等物围拢着覆盖在顶部和四周,能够勉强遮风挡雨的简易棚子。仅小半天时间,附近的空地上就出现了一大片“蒙古包”似的防震棚。

“在震荡中感知人生、爱惜幸福。”“地震完了!余生好好过!戒了多日的咖啡又喝起来,好香!好香!好香!”……黄昏之际,忙完手头的繁冗事务,疲乏如潮水般漫来,点开朋友圈,一条条“地震感言”竞相涌入眼帘,宛如漫天的繁星。读着这些肺腑之言,五味杂陈之余,更多的是感动与共鸣。

如果一场小震,能让一些混沌的思绪绽开顿悟的花,能让一些迷茫的心灵找到回家的路,能让一些阻隔的生命走上春天的桥,能让一些偏执的冤家伸出和解的手……这又何尝不是不幸中的万幸呢。

劫后余生,香茗尚温。在震荡中,我们愈加眷恋人生、珍惜真情。因为,无论地震如何肆虐,震不倒的永远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