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10月21日

父子同圆作家梦

□ 王洪武

 

说起来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退休后的我竟和儿子同时成为作家。当我们父子双双领到由省作家协会颁发的那个皮面子作家证时,激动之情实在难以言表。

不瞒人说,鄙人只有中专文化,因爱好写稿,经常有文章在报刊发表,不少人遇面往往即以“王作家”相称,我听后总羞得脸红耳赤、无地自容。“天哪,我一个业余的报刊通讯员、土记者,哪能算得上是什么作家啊!”不过,这也激起了我的斗志,一定要好好努力,向这一目标攀登。

我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祖辈不识字,是新中国给了我读书求学的机会。我求知欲很强,参加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到当时的“地区机关红专大学文学专修科”刻苦攻读。为了丰富自己的写作生活,我从舒适的城市调到艰苦的农村一线,先做乡里报道员,后又当党委秘书。种过田、务过工、挑过河、蹲过点、当过报务员、参加过工作队,经历多了,“故事”和感悟便也多了。我坚持执着地在纸印方格上爬啊、写啊……直至退休仍奋笔如初。在诸多行家老师的指导下,我终于在会写新闻报道的同时,也学会了写散文,写杂文、小说、报告文学。特别是改革开放这许多年,新人新事新风尚,激起了我无比高昂的创作热情,报刊上大一块小一块的文稿竟剪贴了数千篇,分别装订成《凡人快语》《生活随笔》等20本厚厚的集子,其中有近百篇在市、省以至全国获了奖,已出版的《九大于十吗》《喷发激情》两本杂文散文集倍受读者喜爱。

个人奋斗离不开大环境的扶持。我工作之余能坚持写作,真得感谢各位领导、同事以及广大群众的关心、宽容、支持及鼓励。每在一地,办公室报刊我总是订得最多的;报刊社举办写作培训班,我总是第一个积极参加。

令人欣慰的是,我的儿子从小也崇拜那些文坛大笔,学校毕业后即挥毫写作,且思路宽阔,文笔清新,他试写的《穿越晚秋》《远去的坟地》《儿行千里》等散文,发出后不久即被《南方周末》《雨花》《中国青年》等报刊录用,从此便一发不可收。近些年来,他不少文章都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大报副刊上,许多人见面都夸我又带出了儿子。其实,欣喜中我何尝不忐忑,我的“功劳”充其量是我坚持写作的精神也感染了他,他的成长与我的“圆梦”一样,最根本还在于党的英明领导,祖国大地的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文艺园地的繁花似锦,大小“园丁”——各级报刊社的副刊编辑不断给予热情的鼓舞和指导。感谢党,感谢祖国,有大地、空气和阳光,才会有庄稼的收获。

父子都成了作家,我既为之兴奋,更为之惶恐。我深知以后要更加深入生活、广学博采,要从思想上、业务上提升自己,多写、写好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做到名副其实,还得加倍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