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03月16日
新来的邻居
□ 王洪武
我居住的宿舍区,五六十户人家,基本是同一单位的。近些年,经济条件好了,房市活跃了,不少人家又买了新房,上了新“台阶”,旧房便或卖或租了出去。新来的大多是一些城镇职工、进城农民以及刚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等。开始我真为这以后的邻里关系而犯愁,可“实践”下来,却发现这担心完全是太阳底下点灯——多余的呵。
最先搬进来的是楼西的孙五,夫妻俩都是下岗工人,50左右,有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儿,一个90出头的老奶奶。因老屋拆迁,买新楼花费多,住高层老人又不方便,便用拆迁款买下了这套70个平方米的旧所。做了简单装修,特别帮老奶奶新辟了一间精致的卧室。老孙每天蒙蒙亮就穿上工作服、开着一辆三轮小卡车去单位打工,据说活儿不轻哩。妻子原来也一直在外面做工,后见家里、尤其是老奶奶实在离不得人,女儿又能挣点钱贴补贴补家用了,便专心致志当好后勤。家里家外,收拾得清清爽爽,一日三餐,做得调调适适。老孙中午、晚上,每天两餐酒,什么烦事不想,快活自在。正常,母女俩帮奶奶洗衣、梳头、洗澡,陪奶奶聊天、说笑。晚上一家人围成一桌,陪奶奶打一会儿扑克。还神呢,这家人个个会唱歌,休闲时,便比着吼一曲,或独唱,或合唱,那悦耳的歌声,亲热的笑语,钻出窗帘,醉了四邻。
什么是幸福?邻居孙五这一家人和和美美、自得其乐就是幸福!宿舍区有人家条件比他好得多,但过得就是没有他家舒坦,甚至还觉得很窝心。孙五家这鲜活榜样,鞭策、启发可大啦!
再说我家对门新来的邻居老戚,老家在近郊,有房子有地。也因拆迁,新房子钥匙还未拿到,便临时搬到他哥嫂这闲置的空屋里。老戚老实勤快,每天一早就将包括几个邻居家的大通道打扫得干干净净,邻居家有什么难事,譬如晾衣绳断了,燃气灶打不起火来了,笨重家具要搬动了,往往不用请,他只要看到便会主动帮忙。妻子蔡嫂更是个热情、大度的人。她既打工又种地,从田里回来常常不忘带些瓜菰茄子、青豆韭菜等“自产品”,分送四邻。见大伙不过意,她还反过来安慰我们:“长得多哩,尝尝鲜,帮我欢喜欢喜……”过中秋,她从批发市场一下买了十几斤荷藕,回家炸了几百只藕坨子送给这家、分给那家。我惊讶她的举动,她双手一摆:“这算什么呀,不值钱的东西。过节了,让老人孩子添个味啵!在我们村里,莫说节日,就是平时,亲友邻居间,有什么好吃的,总这么相互送送,讲个友情,图个欢喜!”。
新来邻居,好事多多。老人玩电脑,过去一旦遇“卡”,便没了主张。现在好了,两个合租房的大学生,电脑“透精”,一喊便到;那个住斜对门的老医生,虽不是全科,宿舍区有人去医院看病,“找他!”也方便、放心多了……
在新邻居的带动下,奶奶嫂子们纷纷走出家中,大伙清晨结伴上菜场买菜,回来相互帮着挑拣,说说笑笑,乐成一团,挑下来的垃圾抢着打扫。下雨了,晒在外面的衣物你不必担心,自然有人帮你收了起来。要是有人生病住院,个顶个都关心着,少不了还买些果品去医院探望……
有道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科学上还有个说法,叫“鲶鱼效应”,就是把少量鲶鱼放进鱼舱里,整舱的鱼儿便活跃起来了。城镇愈来愈发展,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普通劳动者,他们真诚质朴、勤劳节俭、尊老爱幼、好善乐施,厚德载身。这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的新邻居,就像“流水”和“鲶鱼”,把自闭沉闷的老院“搅”活起来了,这对传播乡村民风、传承中华美德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