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03月13日
拓展旅游资源 增强红色底蕴
——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增加红色旅游文化板块的几点思考
□ 张 伟
大纵湖是盐城的名胜景点,经过近十多年的投资建设,“盐城水乡会客厅”风光秀丽、誉满神州,拥有“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旅游名片”“国家水利风景区”三块“金字招牌”。现有四大板块各具特色:孝湖善水风光无限,景色秀美;九岛拱联如诗如画、瑰丽多姿;影视城建筑民国风格、精彩纷呈;东晋水城浴“水”重生,惊艳亮相,合人文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充分折射了大纵湖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灿烂的民俗文化。然而,大纵湖红色文化资源发掘滞后,红色旅游项目偏少。如何使红色文化成为大纵湖旅游业的创新亮点和名片,笔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增加大纵湖旅游红色板块认识
随着人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相关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红色旅游市场发展如火如荼,日渐扩大,这种传承文明、振奋精神、增加阅历的旅游,正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发展红色旅游是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斗新时代的精气神。”发展红色旅游,就是让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有效载体,是共产党员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阵地。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在红色旅游中聆听党的故事和革命故事,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从而铭记初心使命,肩负职责使命,代代传承好红色基因。
发展红色旅游是扩展市场份额和培育特色精品的必然趋势。加强红色旅游建设,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多年来,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争相挖掘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如周边的安徽金寨、山东沂蒙,我省的常熟沙家浜等等,都深受中外游客青睐。近几年来,红色旅游已成为各地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
发展红色旅游是促进景区经济社会效益双盈的有效途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长,且对旅游内容和产品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红色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旅游需求、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增加景区的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放眼长远发展,放大大纵湖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自我特色
也许,今天的人们只知道大纵湖风光秀美,不清楚这里曾经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厮杀战场。打开大纵湖红色文化之门,人们将会对大纵湖的红色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党的组织活动开展早。早在1930年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我党便在盐城西南的北宋庄开展工作,成立了党小组和党的外围组织“青年自治会”。1933年,北宋庄党支部成立,党员人数发展到30人。该支部以北宋庄为根据地,将革命活动拓展到现在的北龙港、楼王、义丰、大纵湖等地。
盘踞的反动势力杂。大纵湖地处兴化、宝应、盐城三县交界,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日、伪、顽、匪交错占据,这里成了抗战的前沿阵地。1938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驻军沙沟。同年4月,日伪占领盐城,国民党县政府撤到北宋庄。1941年3月,日伪军竹野第三小队30多人乘坐汽艇入侵北宋庄,实施伪化三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区人民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建立了地方人民武装组织,积极配合区、县武装队伍和新四军主力部队,坚持了武装斗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浴血战斗,消灭了土匪,赶走了日伪军。
发生的战斗故事多。大纵湖河港交错,芦荡密布。党的抗日武装力量凭借湖荡这一天然屏障,与日伪顽匪进行殊死战斗,带领人民群众打土坝、毁敌艇、烧碉堡、杀日寇、除汉奸,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壮举。有关党史资料记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原盐城大纵湖境内发生的大大小小战斗有50多次,民兵大队长季忠血洒芦滩,共产党员倪玉高、姜曰章慷慨就义。许友忠赤手空拳杀敌寇,谢搞林竹篙击毙“还乡团”,王学标率众烧敌堡……大纵湖畔共有70名烈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一个个红色故事,为大纵湖竖起了一座座红色丰碑,成为大纵湖宝贵的红色资源。
革命前辈战斗足迹广。大纵湖的芦苇荡滩,至今留有一批革命前辈的战斗足迹,胡扬、钱万新、吕锡元、曹进、唐立贤、乐林、周础、宋金城等著名人物,曾在此地浴血奋战过,他们是大纵湖红色历史的创造者、经历者和见证者。
三、加强组织推进,加快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红色板块开发建设
挖掘整理红色史迹。建立专业班子,对大纵湖及西乡芦荡地区红色文化史迹进行收集、挖掘、整理。一要走进市、区党史办、档案馆等单位,广泛收集现有的红色资料。二要走访当地老党员、老干部及其在此战斗过的老战士、老领导和他们的亲属,抢救性地挖掘、搜集、整理革命回忆录等文字资料。三要寻查确认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遗址。四要收集当年英雄人物留下的各种遗物。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进行整理提炼,进一步丰富大纵湖红色文化历史资料,为红色旅游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夯实史料基础,从而奠定大纵湖红色文化的历史位置。
重新修编《湖荡群英》。20年前,原大纵湖镇党委、政府编写的《湖荡群英》,为大纵湖红色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当年的革命史实,由老百姓写,写给老百姓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思想水平。但对照新时代红色文化发展要求,该书还存在很多不足。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故事情节过于简单,宣传英雄未能达到效果。为此,建议对该书进行重新改编。一要对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归类。二要在不违背历史情节的前提下,适当对人物进行细化和刻画,增强故事的可读性。三要增加曾经在大纵湖及西乡芦荡地区战斗工作过的新四军老战士老领导的回忆文章,进一步充实、调整、完善《湖荡群英》,使之成为湖区人民的红色家谱、大纵湖景区的红色档案。
造浓红色旅游氛围。建立和打造一批红色画廊、红色纪念馆,用图片、实物、文字、雕像以及声、光、电等现代元素,宣传大纵湖红色历史文化和英雄人物。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抖音、H5等媒体平台,宣传大纵湖的红色文化。邀请知名剧作家实地采访,创作大纵湖红色文化的题材剧本。与影视传媒机构协作,拍摄红色经典影视。请作曲家、歌唱家前来采风,创作大纵湖红色歌曲。使新的《九九艳阳天》唱响大纵湖,让游客观赏当年战争场景,直观感受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还可运用现代高科技特效手段,重现当年芦荡烽火的战争场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滨湖境内修建多个不同的红色遗址景点,使乡村特色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有机结合,整合红绿资源,把红绿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
开发红色旅游产品。要坚持以传承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为己任,常态化举办各类纪念活动,引导人们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根据湖区的特点,举办清明祭扫、“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红色活动,进一步扩大景区知名度。
积极打造两个基地。革命传统教育是党的永恒主题。在景区红色文化形成规模和品牌的基础上,注重两个基地的建设。一是面向大中小学校学生的实践基地。整合革命历史、湿地科普、水乡文化等资源,建立各种室内外科普展教场所,将旅游体验和宣教课程结合,使青少年学生前来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面向各级党政干部的警示教育基地。依托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和华中局所在地的红色抗战历史资源、芦荡生态湿地资源,建立大纵湖革命历史纪念馆,内设革命英雄纪念馆、廉政教育馆以及国防教育、法制教育馆、芦荡剧场等分馆,使其成为党员干部培训教育基地,以此扩大景区革命传统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让党员干部来这里接受党史、党性教育,青少年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部队官兵和民兵来这里接受国防教育。
在大纵湖景区打造构建红色旅游板块,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组织领导,上下形成共识,坚持规划引领,重点重抓景区红色旅游发展这项长期战略措施。景区领导要有专人分工负责,建立专业班子,筹措专项资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探讨景区红色旅游项目的定位、方向和中长期规划,同时组织人员到全国相关景区学习借鉴红色旅游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并积极探索红色旅游文化的项目招商与建设路子,以市场化运作发展壮大红色旅游。
总而言之,通过依托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推动红色与绿色和谐、红色与文化相交融、红色与民俗结合,努力打造“风起芦苇荡、美在大纵湖”的红色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