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01月12日
舌尖上的盐城西乡(一)
□ 林 黛
西乡水网密布,湖荡湿地多,滋生了种类繁多的水产品和岸上蔬菜,也造就了淳朴的民风。来的都是客,民以食为天,炒几样下酒小菜,烧几个润肺暖胃的热汤,再寻常不过了。虽然谈不上什么美食文化,但西乡的家常菜还是有些特色的,让身在他乡的游子吃了便能记住乡愁。
水网密布的西乡位于苏北里下河平原末端,向来鱼虾蟹资源十分丰富,大大小小的河汊沟荡里蕴藏着几十种鱼类,青、草、鲢、鳝、鳊、白、鲤、鲫……年年有鱼,西乡人有口福了!鱼汤好喝,鱼咸也好吃,还有鱼圆(丸)更爽心。
鱼圆以大纵湖、北龙港等地出产的为上品。西乡湖荡水域在黏土层上,芦苇、茭白、浮萍……水生植物较多,河流又是活水,极利鱼类繁殖生长,鱼的肉质细腻,纤维性好,土腥味少,一般选择肥硕的青鱼(也叫青棍、乌青)制作鱼圆。
先“迟鱼”,即刮去青鱼鳞片,剖肚,剜去内脏,再剔鱼头、骨架和鱼刺,然后将剔剩下的鱼肉放案板上,有皮的一面贴着案板,用刀斜着削,不要切着鱼皮。把一片片的鱼肉放入一盆清水中,泡去血水,约莫半个时辰,捞起鱼片放在案板上用刀背斩,肉即粘着,剁成肉泥后盛放在大碗里,加少许粉洗盐和大豆油拌匀。接下来,将一锅水烧开,手抓鱼肉泥,捏在拳里,从拇指和食指圈成的洞隙间挤出成丸,放入“条羹”(汤匙),用条羹把鱼圆(丸)一只一只汆入热水中,再小火煮一会,等到鱼圆全部“起身”(浮出水面),用漏勺捞起,放入清水中“养”起来备用。
烧鱼圆这道菜通常是白煮。鱼肉本身极其鲜嫩,所以在锅中放适量清水,倒入小榨豆油,加少许黑木耳、荸荠片,和鱼圆一道煮,待锅沸腾后,撒点精细盐,咸淡适宜,文火闷5分钟,再放一些菠菜或茼蒿,1分钟左右,烧鱼圆这道菜就算做成了。起锅盛碗,滴几滴小磨麻油,洒一些胡椒粉和青蒜花,一碗热气腾腾的鱼圆端上桌,必将引得众食客频频举箸,其丸嫩滑爽润,其汤鲜美可口。鱼圆堪为西乡独有的、精致的美味佳肴。
西乡河道众多,有蟒蛇河、朱沥沟、西塘河、东涡河、盐宝河等,无论是宽阔的大河还是村前村后的小河、池塘里,水产品都是十分丰富。除了鱼虾蟹类,还有螺蛳、蚬子、河蚌。
先说这螺蛳,西乡人都称之为“螺螺”。小时候我们一放暑假,就天天下河摸螺螺,顺带还能摸到河蚌(方言叫“歪歪”),怎么摸螺螺呢?一般在河码头周围的木桩上总有螺螺吸附着,附近区域浅浅的淤泥里也有,就用手在水底摸,一摸就是一把,放到脸盆里。而在河中央的区域,脚踩到下面有刀刃样的硬物,大抵就是“歪歪”了,从泥土里将其扒出来。只要在河里摸,收获总是大大的,有时还能摸到鱼和虾,绝不会空手的。
靠近龙冈的蟒蛇河、盐宝河里的螺螺多为白色,属上品,味鲜,肉嫩。因此,龙冈的白螺螺比较有名,一年四季都有,以盛夏时节为多。炒螺螺是非常大众化的平民菜,做法也简单,但要掌握好火候。先将生的螺螺剪去尖尖的尾部,放在清水中浸泡,滴几滴菜油,以使螺螺吐出淤泥和脏物。待到食用时,把螺螺清洗干净,将铁锅加热,放一勺油,葱花姜末起味,倒入螺螺在锅中炒,放豆豉、精盐、切成段的朝天椒,加适量的水,闷锅3分钟,鲜美的炒螺螺就做成了,用嘴吮吸,剔去螺螺盖子,其肉质鲜嫩,卤汁透鲜,是喝啤酒的下酒好菜,螺螺卤泡饭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再说说蚬子。蚬子是西乡秦南仓泾口村一带的名产,早些年,泾口村的村民就用小木船在蟒蛇河、朱沥沟里趟蚬子,蚬肉子从壳里分离出来后就拿到市场上卖。通常蚬肉子和韭菜炒,加少量切碎的羊角椒佐味和点缀。还有就是蚬肉子烧豆腐,待到锅中溅起时,放少许韭菜“嚤”一下,不但有味,色相也好看,盛碗后洒点小胡椒粉,滴几滴麻油,用条羹舀着趁热吃,这道菜是十分的合口。
至于“歪歪”嘛,用刀将河蚌沿着合口处劈开,取其肉,剪成小块,同样的像蚬子烧豆腐一样烧法。过去,也有咸菜烧歪歪的,一样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