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10月17日
盐都接轨上海加快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本报讯(记者 皋 玲)“我公司和上海东华大学共同研究开发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已有20年,在合作期间取得了很多重大科技成果,现在拥有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耐力抗蠕变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10月15日,在江苏神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繁忙的生产车间里,该公司董事长郭子贤向记者介绍了接轨上海给公司带来的变化。
据了解,坐落于高新区盐龙街道的江苏神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和成套装备的研发、制造与推广。该公司的耐热抗蠕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线是我国首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行设计制造的国产化生产线。企业通过与上海东华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了耐热抗蠕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生产技术瓶颈,目前已开始工业化生产。
位于郭猛镇的江苏博拓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新型墙体材料和各类预拌混凝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近年来,该公司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与同济大学蒋正武团队在新型建材领域开展了“低活性冶金废渣制备节能墙体材料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合作,不断提升产品性能,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该项目旨在解决低活性冶金废渣难利用问题,使其可以用于制备节能墙体材料。博拓公司研发部经理朱宝贵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研发成功后将会给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每年节约生产成本800万元,助推公司在新型建材领域继续领跑盐城。
今年以来,我区紧扣“两海两绿”发展路径,主动借力上海优质科创资源,加速聚集各类人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实现新旧动能持续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通过组织开展“百企进高校、百名专家进企业”活动,鼓励和引导企业走进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借力上海优质科创资源力量,大力推进政校企产学研精准合作,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创造能力。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发挥企业产业、设备、资金的基础优势,借助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平台的催生作用,推动校企互补互融互促,进一步放大校企产学研合作效应。据统计,今年共12次组织企业与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线上线下对接活动,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5项。
与此同时,我区围绕产业发展,加快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累计引进上海院士1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引进人才申报项目24个,引进人才中8人入选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人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