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07月16日

常忆桥头纳凉时

□ 王洪武

儿时,每到炎热的夏秋,乘凉就成了村里人不可缺少的“节目”。

记得小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我们那个村子还很穷。一到暖天,家家“鸽子窝”般的小屋,热得像蒸笼,加之村头杂草多,污水塘多,农家邋杂东西多,晚上蚊虫也特别多,村上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最好的去处就是村东那座十几米长、两米多宽的小木桥。为了给晚上乘凉占得“一席之地”,与我一般大的孩童每天下午太阳老高就顶着破席上桥抢位子了。

我们喜欢上桥,其实心里还有个念头:桥上人多热闹。听啊,爷爷奶奶,叽叽喳喳;姐姐大妈,嘻嘻哈哈。忽而,有人一吆喝,便有几个活跃分子相继唱起歌、说起书来。村里的宋大爷摇头晃脑地拉着二胡,孙大哥、赵二姐一人一句对着歌,老憨、黑翠、白胖一个个听得咧着嘴,就像天上半轮明月。我不会拉琴,也不会唱歌,就情不自禁地用扇柄敲着桥板——帮他们带起板来。想不到,这一“带”居然得到“演员”“观众”们的赞许。以后,村里演节目、排戏,“演员们”就常将我带去敲板鼓。时间长了,这些敲敲打打、吹吹拉拉我还都能玩上一套。

回忆那时“乘凉晚会”之所以能开得那么活跃、热烈,与老村长周大伯有着很大的关系。常常天一黑,他就奔东家串西家做鼓动,并提锣鼓先到场。老村长不识字,但也有说快板的拿手本领。他说快板,还不要人带板,边说边用大拇指与中指一捻,发出“叭”的一声,比敲竹板的声音还响亮。记得他常说的开头语是:“诸位乡亲请别闹,听我说段莲花落”,下面便上了正题,或“今年稻子长得好,抢收抢脱很重要……”或“东庄有个王大娘,送儿参军喜洋洋……”宣传效果比单纯开群众会还好哩!

时光流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家乡那座小桥早已变成宽阔的水泥桥,那块打谷场也建满了楼房。夏天夜晚,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也很少出门乘凉了,大都蹲在家里,吹着电风扇或守着空调,看着电视,惬意自不用说了。我们为物质条件的改善而欢呼。然而,不知为什么,儿时桥头那一幕幕热闹场景常萦脑际,不能忘怀。是不是我们的精神生活,譬如邻里乡亲的交往又差了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