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5年08月27日
乡土与童心的美丽守望
——《肩上的童年》及曹文芳乡土儿童文学述评
□ 孙 曙
中国人崇文尚德,推崇书香门第,即以文学创作而言,也会出现作家家族。比如横贯现代文学史的叶氏,蔓延四世闪亮文坛,比如东汉末年的三曹,比如当代儿童文学的二曹——曹文轩曹文芳兄妹。曹文芳的最新作品散文集《肩上的童年》,可以称作“三曹回忆录”(曹氏兄妹及其父亲),以丰富细腻的第一手材料复原了曹氏兄妹成长的生命历程,充满乡村生活的泥土气息和温暖美好的人伦之爱与人情之美。在这部新作,曹文芳依然执着于她的文学理想——乡土与童心的美丽坚守。
耕读传家的诗心传承
中国古代,士大夫家或农村绅士门户上,一般会贴这么一副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肩上的童年》回忆童年,讲述曹家故事,其实是对曹氏家族的一次寻根,追寻曹家的家族精神。这个家族精神,正是从耕读传家中生发出来的诗心,其奠基者就是曹氏兄妹的父亲曹桂生老校长。
孔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曹老校长,出生贫户,只读过三年寒学,偶得机缘成为教师,这是曹氏家族的专机,一颗耕读种子得到生长空间。曹老校长能弹会唱,能导会演,能耕能读,将学校建得像园林,青竹翠杆、荷塘照壁,为一方人文之胜景,在教学之余,带领师生围塘植藕养鱼。不以农渔为羞,不受缚于贫贱,曹老先生是乡村的艺术家,他有一颗诗心。所谓耕读,传统的理解是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耕读传家”既重做人,又重谋生。曹老先生自然会承接了耕读传统,把耕读作为自己的理想(农村耕读学校),在曹家,他的实践,又拓宽了耕读精神,既是以生产以劳动务本,遵从农业社会淳厚朴质的伦理道德,又强调对生活的超越,对生活的诗意追寻。《肩上的童年》写到文轩要父亲狠揍过两次,关起门抽,一次因为考试作弊,一次是偷用父亲的笔记本“毁赃匿迹”,文芳没有为亲者讳,也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做规训,这也是传统。
曹老先生的言传身教,自然影响到文轩文芳兄妹,名字中以文立辈,应该不是族谱所定,而是寄托深意,又是身份宣告。文轩少时参加乡上作文比赛,背个小水壶,拿上爸爸的黑纸扇,父亲说他出洋相,他其实是在模仿,模仿一个文化人的样子,这是他对同辈的文化超越,他在寻找一种文化身份。文轩的几个妹妹都能唱会跳,当然是受其父影响,将生活艺术化,始终追求超越现实生活,这是曹老校长带给曹氏兄妹的。在曹氏兄妹的童年逸事中,我们看到的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充满生趣。很幸运,在那个年代,曹老校长能成功地实践自己的理想。对照今天的教育,对生命体验的剥夺,对自然生趣的驱除,对超越生活的剪除,越发令人忧虑。
乡土——儿童文学的再出发
曹文芳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以乡村为场景。这有《草房子》的示范影响,也是曹文芳自觉的不懈的坚持。在今天,儿童文学越来越城市化虚拟化,是到了重新认识乡土儿童文学、重新认识“乡土”的价值与意义的时候了。虽然现实处境中,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烈,乡村在垮塌消败,文字与影像都为乡土唱挽歌,比如《秦腔》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但在精神价值上,乡土作为城市的修正甚至是对立,也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我们正应该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重新发现曹氏兄妹的乡土儿童文学。
自然物象之美,人伦之美,童心之美,人文之美。
(作者系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