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04月04日
清明节那些事儿
□ 王登佐
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说它是节气,在于清明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说它是节日,在于清明节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又有欢乐踏青的喜庆气氛。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有关清明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之后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清明节又是如何从节气演化为节日的呢?《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也就是说,从冬至到寒食,中间相隔了105天。古人又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因为寒食与清明很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就没有严格的区别了,也就逐渐合而为一了。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介子推为了帮助重耳躲避灾难,他与晋国公子重耳一起流亡出走,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他,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他吃。历经19年苦难,重耳终回国做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在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却惟独忘了介子推。经人提醒,晋文公猛然想起,深感愧疚,即刻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封。然而,此时的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派人寻找,始终没有找到。
有人出了个主意,在山的三面放火,只留下一面,这样火起之时,介子推自己就会走出来了。于是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都未见介子推出来。火灭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只见介子推母子抱着棵烧焦的柳树已去世了。晋文公很是难过,哭拜一阵后将介子推母子安葬于柳树之下,并把绵山改名为“介山”,把烧山这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还亲率群臣,身穿孝服,徒步登山以祭,以表哀悼,并将后来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
老盐城人习俗一是扫墓祭祖。俗话说:“新坟不过周,老坟清明节”。为了表明后人对已故亲人的缅怀,一般人家在清明节前两三天时,都会去上坟填坟,将坟墓整理一新,俗称为“铎青”。待及清明时节,各家各户都会上坟烧纸,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如系新坟,家里人还要把酒菜拿到坟前进行供奉。
二是插柳。无论大家小户这一天都要在自家屋檐下插上柳树条,谓之“消灾避难”;这一天,还有上坟插柳,成年妇女头戴柳叶花和在河边植柳的习俗。
三是踏青。少女们时兴在清明时节到郊外春游,谓之“踏青”。此日,男人们都必须上坟不能混入少女的人群之中,有则视为不正经。当然男人们亦有自己的一方天地,青年男子们大多会借此机会去放风筝来取乐。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不仅白天放风筝,晚上也有人放,有些人还会在风筝的拉线上挂上串串灯笼,被人们视为“神灯”,煞是好看。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流传下来的这些习俗,亦应客观看待,不可拘泥,尤其是对先人的缅怀和纪念,主要为了表达后人的心意和孝道。因此,只要牢记先人恩泽,常怀感恩之心,无愧自我,即便有些形式未到,也大可不必自责,或是去刻意而为之。鲜花祭奠、植树祭扫、网上祭祀等摒弃陋习的文明祭祖的形式正在兴起,走出传统悲情,让清明节真正“清明”起来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