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4月27日

邮票的记忆

□董素印

近期在整理文稿时,对过去许多新闻单位编辑记者的通联信函又重新拜读了一遍。其中,有告知稿件被录用的,有索要补充新闻素材的,有征求文章修改意见的,还有寄来报刊用稿样报的。编辑记者们的那种谦逊严谨、踏实关爱的作风着实令人钦佩;特别是《人民日报》社通联部在寄来了我索取的用稿报纸时,还附上一张字条:“请将我社投寄的邮票寄回,谢谢!”这不仅让人对报社过细的通联工作表示赞许,更勾起我对一度几乎忘却了的邮票的无限遐思。

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与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我从事的是新闻宣传工作,每天写出来的新闻稿件,要通过邮电部门投寄给全国相关的各家新闻单位。为了确保新闻稿件按时寄出,常常一次性购买几十张邮票储存备用。那时的邮票票值只有8分钱,就是说投寄给新闻单位的一篇新闻稿件,只需要花费8分钱就行了,成本极其低廉。

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和物价的提高,邮票的面值也逐渐提升,从20分、40分、80分,又逐渐提升到1元、1.2元、2元不等,每次邮票面值的提升,意味着我们发稿的成本也在提高。

开始我只是简单地使用邮票,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对邮票的了解也不断加深,学到了不少关于邮票的知识。

邮票是由国家邮政局统一印制、销售的一种有价证券,是发送邮件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分为普通邮票、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等种类。邮票本身具有纸质、水印、背胶、齿孔、刷色等要素,对于了解邮票的历史,鉴别邮票的真伪具有重要价值。

邮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期的法国。当时,巴黎首次设立了“邮局”,在街道设立邮政信箱,每天收、发信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售给用户,让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上寄信日期后再把信件放入信箱。这种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可以说是邮票的前身,也从此开启了长达几个世纪的“信函时代”,拉近了相距遥远人们的距离。

邮票有标注国名、版铭和纪念标识的,有水印防伪的,不一而足。邮票票面一般由与邮票发行目的相关的图案、国名、面值、说明文字及边饰等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都把自己国家在政治、经济、国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历史地理、自然风光及珍贵的动物、植物等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邮票图案。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经发行邮票30多万种,图案内容包罗万象,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吸引无数爱好者收藏邮票,研读和传承邮票文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悄然而至,不经意间,电话、微信、互联网邮件等媒介普遍应用到了我们工作的每个环节。有了新闻稿件时,只要知道新闻单位的电子邮箱,轻轻点击键盘,只需几分钟,就可以将稿件发送到几家甚至几十家新闻单位,成本几乎为零。这样方便快捷的发稿方法很快被大众掌握应用,全面取代了用邮票寄信的发稿方式,大大地节约了我们的发稿费用,同时还能节省精力。

以邮票为付费方式的“信函时代”已经过去。目前,邮票大多只是集邮爱好者的“宠物”,集邮者通过收集研究邮票图案能获得丰富的百科知识,同时还可以从中获取经济效益和精神享受。

邮政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邮票文化必将助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