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2月02日

老盐城过大年那些事儿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俗称“过大年”。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全民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恒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春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登佐 供稿

 

 

·过大年的由来

 

据考,年是上古时代古人根据天象、物候确定四季循环演变而来的。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

正月的朔日从子夜起,称之为“岁首”,也就是一年的开始。根据成书于西汉的《尔雅·释天》的说法:“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从周朝开始,这个岁首就称之为“年”。实际上,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年”,周朝则以十一月初一为“年”,秦朝以十月初一为“年”。西汉太初元年,汉武帝根据司马迁的建议,恢复了“夏历”(即现在的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这一规定延续了两千多年(民国期间曾小有变化),一直到现在,仍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古代称正月初一为“元日”,并不叫“春节”。隋代的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字的本意为人的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中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元日”;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过大年的传说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夜守岁的习俗。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过大年的习俗

 

盐城民谣云:“廿三,糖瓜粘;廿四,掸尘期;廿五,做豆腐;廿六,去割肉;廿七,杀鸡鸭;廿八,白面发;廿九,满香斗;三十日,熬年夜;正月正,过大年;五马日,接财神;正月半,看花灯。”

忙年 就和民谣唱得一样,从腊月开始,老盐城人就开始忙着准备糯米粉、磨面;一过腊月半,就开始蒸年糕、涨饼、炒炒米。有的人家还在年糕上打上红戳印。腊月廿以后,不论大家小户都要“请”香烛、菩萨像等。富裕人家还会把要采购的枣子、红白糖、油炸果、大糕等写在纸上,称作“打年货单”。临近春节,家家户户还都要买鱼。在盐城西乡还有抢买鲶鱼的习俗,取意“年年有余”。

送灶接灶 盐城人把送灶和接灶合称祭灶,春节便从祭灶开始。以前,民间家家灶间里都专门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之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各户的灶火。民谣中的“廿三,糖瓜粘”就是说的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的祭灶。对于祭灶,民间还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官府腊月廿三、民家廿四、水上船民廿五举行祭灶活动。

掸尘 送灶以后,人们便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了,即从腊月廿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晚上止,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做“掸尘日”或“除尘日”。

 

 

贴春联  贴春联、贴喜纸等在盐城早已成了习俗,每逢春节期间,到处能见到鲜红的春联。贴春联也有讲究,同一户人家,贴在大门、门框和房门上的对联内容也不相同。贴喜纸与贴春联差不多同时进行,喜纸多为大红纸镂空而成,镂空图案比较灵活。喜纸都贴于门头、窗头、灶头等处。

辞先压岁 腊月三十,或者是小年的腊月二十九,盐城人都称之为“三十晚上”,也有的叫“大年三十”。由于这一天既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又是两个年度之间转换承上启下的一天,具有辞旧迎新之意。因此,这一天的习俗特别多:一是祭祖。一般人家这天中午都设祭桌,摆上各种菜肴和水酒,家中男女都要跪拜焚烧纸钱,祭奠列祖列宗,口中还要念念有词进行祈祷,以求祖上保护子孙健康平安。这一活动,此地人叫“辞先”。中饭后,通常人家都要上已故亲人的坟头去烧纸,谓之“给先人送压岁钱”,以表今人对故人的怀念之情。二是留“隔年陈”。即将中午饭中的锅巴完整无损地从锅中铲下来,置于筛中保存好,谓之“隔年陈”,也叫“囤粮脚”,寓意一年到底尚有余粮。对于“隔年陈”,只有到来年正月初七“人之日”才能食用。也有的地方,大年三十中午的鱼是不动筷子的,即便是动筷子,也要将鱼头和鱼尾留下,等大年初一吃,表示有头有尾,年头余到年尾,年年有余之意。此外,大年三十中午吃饭是不能泡汤的。据说,三十晚上吃饭泡汤,来年外出肯定会经常遭雨。三是炒“干元宝”。除夕晚上,家家炒花生、瓜子、葵花籽,为新春期间前来拜年的人食用,此地称之为“干元宝”。除此,在农村还有的人家还要特意地炸一些玉米花,意在炸瞎老鼠的眼睛,让其看不见东西,不能出来骚扰人。四是发“压岁钱”。即由长辈向尚未结婚成家的孩子发放过年的节日钱,盐城叫“压岁钱”。压岁,顾名思义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健康成长。盐城“压岁钱”通常是在晚饭后分发,也有的地方是待孩子睡觉以后,由大人将钱和大糕、果子、糖果等一起包裹在一个红纸包里 ,置于孩子的枕头底下,等第二天孩子起床吃开口糕时能有一个惊喜,谓之“开口有钱”,以图吉利。五是守岁爬门板。所谓守岁,就是全家人吃年夜饭,喝酒以壮其胆。然后围坐在火炉边,边吃“干元宝”,边聊天,辞旧迎新年。由于人们过去一直把这一夜视为是“年”肆虐时期,称之“年关”,为了能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各家都把火炉烧得红红火火。通常燃的是芝麻秸秆,一方面借秸秆燃烧发出的响声以驱邪,另一方面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预示来年生活必定步步登高。此间,大人会逗孩子爬门板,这也是老盐城习俗。现在“爬门板”的习俗已不存在,但三十晚上“守岁”,无论城镇还是乡村依然流行。所不同的是内容已发生了变化,不少被看春节联欢晚会、网上拜年、发抢微信红包等所代替。六是防灾尘。在除夕和正月初二晚上睡觉时要把鞋子反过来放(底朝上,面朝下),正月初一和初三晚上要正过来放,使灾神不能撒上灾尘。

 

 

敬神拜年 春节,俗称过大年,亦称大年初一。由于这一天为一年之始,为了图吉利、祈求平安,更望能有个好的开头,各地亦有许多习俗:一是吃“开口糕”。初一凌晨,新的一年开始,这时最忌讳说不吉利的话。为了防止小孩子醒来说东道西,通常人家的做法是,在他们枕边都备有大糕等食品,并于睡觉时就交待好,醒来先吃糕再说话,谓之张口吉利,开口就糕(高)。二是放“开门鞭”。这个习俗由来已久,谓之,早开门,早发财。三是点“财神把”。所谓“财神把”即为除夕晚上用五尺长的芦柴,扎成茶杯粗的柴把子。通常人家在柴把子的尖端要插一块桦树皮,也有人家插一些芝麻秸子,来兆示来年节节高,故称之为“财神把”。四是烧“天地纸”。即祭天地。盐城人认为,一年好坏,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人和在人,天地不能不祭,所以,他们在开门点“财神把”以后要做的事就是点红烛、焚斗香,烧“钱粮纸”来敬天地,祈求老天保佑平安、添喜发财。五是吃“圆茶”。即举家端坐桌前,吃汤圆,此地人叫“吃圆茶”。吃圆茶,象征吉祥,意在全家团团圆圆。大年初一吃圆茶不能脸朝北。据说,初一面朝北吃圆茶为不吉利,会生疙瘩,故一般人都不面北而坐。六是拜年。拜年,一般先拜辈分最长的,通常是先拜老太爷、老太太然后是祖父母、父母。对长辈拜年,此地的习俗过去是行叩拜礼,俗称叫“磕头”。除此以外,老盐城大年初一还有许多习俗,如“跳财神”“玩麒麟”“舞龙”“舞狮”等。

 

 

“春叙酒”和“财神日” 大年初二起,亲朋好友间开始走动。从这一天开始,一些人家置办酒席,亲友聚首叫做“春叙酒”。“春叙酒”至今仍沿袭于世。“财神日”是对正月初五的俗称。这一天,各行各业开始营业。传说,财神菩萨要走遍千家万户,所以一早就要点烛敬香,以“接财神”,图个大吉大利。

那些依附于“过年”并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都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世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我们的先祖习惯了在忙碌了整整一年后,在春节期间停下手上的活,宰鸡杀猪犒劳一下家人和自己,用一种怡然自得的快乐心情迎接新年。盐城年俗的主题是,祛灾除祸,祈盼平安,追求幸福。现在的年轻人虽然很难像过去一样,处处当心,样样遵循,但尊重一下传统,注意些忌讳,心里生出敬畏,还是有必要的。这样对来年的期盼会更大,过年的味道也会显得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