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9月08日

万里之外手机牵

□ 陈中华

前些日子,利用周末的闲空档儿,去看望年近八旬的姨父。刚进屋,只见他手拿手机,眼戴老花镜,正与远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读书的孙子视频,便也凑了上去,跟姨表侄寒暄了几句。虽远隔重洋,相距万里,可视频信号一点不差,图像清晰,音质自然。一旁的姨母告诉我,自打孙子出国留学后,老两口整天朝思暮想,放心不下,姨表弟无奈给他们各自买了一部智能手机,还不厌其烦地示范,手把手地教,直到他们熟悉操作,运用自如。现如今,只要时间允许,爷孙俩总要通过视频,跨越时空,看上一看,聊上一会,思念感、距离感荡然全无。

姨父出生在战火纷飞、缺衣少食的年代,兄妹6人,他排行老大,小时候虽然聪明好学,但由于家庭条件所限,书读得不多,小学没毕业就跟家人一起下田务农。结婚生子后,饱受没有文化之苦的姨父,节衣缩食,勤俭持家,不仅把3个子女拉扯成人,还都让他们考上了大学,有了体面安逸的工作。特别是我的姨表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有企业,在技术岗位上干了3年多。九十年代的“下海”潮,使他怦然心动,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工作,率先干起了民营企业,很快步入了良性轨道,成为众多亲友心目中的“大老板”。这不,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保证,儿子出国留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姨父把手机视频玩得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让我不由自主联想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信事业发展的巨大变化。30年前,我初到所在镇的报道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学写的一篇《乡下人用上了对讲机》的稿件发出后,没想到竟先后被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新华日报》《盐阜大众报》等10多家国家和省、市新闻单位采用。我想,乡下人用上对讲机之所以能成为新闻,登上各大媒体的“大雅之堂”,关键是因为它的稀罕、它的物有所值。

改革开放初期,乡下连“摇把子”电话都难找到,信息传递都得靠书信、电报等途径,往返周期较长,就连电报也得1—2天。对讲机面市后,先富起来的一批精明农民看上了它的好处,一伙搞经营或办企业的买个几部,方圆几十里内都能通上话。但时隔不久,程控电话通到了农村,乡里人又争先恐后地把电话装进了家。毕竟电话不能随身携带,外出总是不便。好在这时有了BP机,数字的,中文的,只要在国内,都能联系上。可惜,这东西只风行了一两年,就被一种当时管叫“大哥大”的新式“武器”取代了。虽然时价万余元,但一些有眼光的“大款”还是不惜一掷万金,先用为快,图的就是方便、快捷。就凭这“玩意”,足以让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游刃有余、露尽风头。

套用一句已经广为流传的话:“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这几年,手机价格一降再降,花个千儿八百的,就能置上一部。而且功能越来越多,既可视频又能聊天,既能上网查信息,又能网上做买卖,万里之外如在咫尺,清晰又亲切,好不快哉乐哉!

从对讲机到电话,从BP机到手机再到互联网,不仅反映了通讯工具的更新,更折射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