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9月01日

从胥杜庄到地球村

□  胥子伍

胥杜庄是一个自然村落,在中国的地图上,她像千万个自然村一样,连个“点”标也找不到;在省级版图上,她偶尔能落下个“点”标;在市级地标上,她多少有了属于自己的几何图形;在镇级地理图上,她有了完整的地形图。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得胥杜庄上的一些年轻人,有了外出闯世界的冲动。这对于原本固封的村庄,不啻于一声春雷炸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选择高考和当兵,是走向外面世界的最佳途径。

年轻人闯荡外面的世界,牵系着一个村庄的挂念,乃至家人最深刻的思念,在外过得好不好?生活顺利不顺利?……渐渐人们见到了邮递员串村走户的身影,一封封家书成了有人在外人家的最好抚慰。写信,回信,那是一个漫长等待的过程……在外当兵的人,偶遇同在外的老乡有了探亲的机会,再三叮咛,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人在外读书,遇到家中老人奄奄一息,家人一个电报拍到大学——老人病危,速回!要么到镇邮电局摇一通电话,总机吗?请帮我接一下分机……看到这样的电报,接听到这样颇费周折的电话,在外的人大多会拼了命的赶时间,但还是有人会落下没见上老人最后一面的遗憾……

九十年代末,胥杜庄上有了第一部公用电话,安装在庄上农药化肥日用品批发商店里。到了傍晚,人们有意无意喜欢来到商店,他们希望听到店主接听到自家孩子在外打回家的电话。后来又有个别子女在外做生意的人家,男主人腰间别着的BB机,成了他与子女电话联系的准时提醒器……

千禧年曙光给胥杜庄抹上一层金色的阳光,外出打工成了一种潮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留守老人、妇女和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中早点装上电话,一时间装电话成了胥杜庄最时髦的话题。

2010年前后,电脑、手机在胥杜庄越来越普及。老人在地里摘毛豆,老伴在家中一个电话打过去,河浜边上的韭菜别忘了割点回来。寒暑假回到胥杜庄的大学生,他们用电脑玩转了QQ、微博,让家人足不出户就能见证外面世界的精彩。

近几年,智能手机走进平常百姓家,视频聊天成了胥杜庄老人最爱聊的话题。胥奶奶,昨晚见到你家在广州的胖孙子了吗?我看过了我家在北京的二丫家的机灵鬼……微信、支付宝成了老人热议的话题。王奶奶,你说说,现在世道变得真快呀,上街买菜,钱也不用带,手机一扫,东西就能买到;我家大孙子更是神奇,把我长的黄豆、绿豆等拍照,挂到什么网上,都卖了……

去年底,清华毕业的胥嘉哲不忘本,将自己的婚礼放在胥杜庄举办。随着婚礼高潮的到来,像露天电影屏幕的LED彩色显示屏上,不停地出现他在世界各地的同学发来的新婚祝福。他们现身于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澳大利亚悉尼的歌剧院、日本东京的独立铁塔、德国柏林的国会大厦、意大利罗马的米兰大教堂、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世界在变小,地球成了村。全庄人惊讶的眼睛瞪得忒圆,嘴巴乐得合不拢……

从胥杜庄到地球村,只是一“点”一“滑”之距。世界近了,是因改革和科技的进步,人心近了,是因乡愁亲情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