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09年12月05日

为了大地的丰收

———记区人大代表、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大友

图为区农科所技术人员在实验田里检查小麦新品种生长情况。

应晓山摄


他从田野间走来,行走在阡陌,心中装着农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他从基层农业科研工作中走来,从青丝到白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从人民群众中走来,始终履行着人民代表为人民的神圣职责。

他就是高级农艺师、盐城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盐都区人大代表、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大友。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张大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群众紧密联系,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用汗水和心血展示了一名人大代表的风采。

急民所急,忧民所忧,是张大友的人生信条,也是他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

自从走进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这片绿色的沃野,张大友就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小小的试验田,承载的是农民们的希望,承载的是农民们的期盼,更承载着农民兄弟的梦想。

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的大潮荡涤着人们的观念,催促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张大友敏锐地察觉到了市场潜在的危机,决定带领农科所科研人员从片面追求高产的育种思路中跳出,朝优质、高产、高效、多抗、广适的方向发展。他一马当先,一头扎进试验田,和科研所的同仁们一起,加大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的攻关力度,相继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农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盐粳系列水稻品种17个。“盐粳5号”,这一凝聚着张大友心血与汗水的结晶,还创造了省首届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大纵湖牌优质大米,深受农民、市民的喜爱。

“盆景”中的试验成功了,张大友又全力促进其向无垠沃土的推广,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始终把育种科研成果转化作为服务农业生产,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全攻目标,有效搭建起“院校+基地+农户”的成果转化平台,一步一个脚印地耕耘在育种一线。为了更好地走好科研育种与科研成果推广之路,从2007年起,他主持承担了省农业三项工程“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项目,租用龙冈镇兴龙居委会200亩土地作为基地的核心区,与科技人员一道,精心组织项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扎实抓好每一项技术措施的落实,通过自主育成新品种示范展示、新技术的示范研究集成和以基地科普画廊不定期向镇、村发送基地简报的方式,及时将新品种、新技术、病虫情报以及关键技术措施传递给农民,有力地发挥了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在全区农业生产中的引导作用,加快了科研成果的推广步伐,为“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几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接连发生。看着郁郁葱葱的秧苗几天内病倒甚至枯死,看着农户焦虑的神情,张大友心急如焚,深入到群众中间,一遍遍询问,一点点记录,一次次在田间地头奔走。他将群众们期盼的心声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凭借着近三十年的育种经验和抗病研究品种资源的聚集,立即投入到培育抗病品种新的科研项目中去。清晨,东方晨曦初绽,他已走进那片绿海,任凭露水湿透了衣衫;黄昏,倦鸟归林,夜幕将垂,他依然在试验田,观察记载,任夕阳默默地收起最后一抹黄晕……经冬历暑的辛劳,不知疲倦地奔波,张大友带领团队先后成功地育成了抗条纹叶枯病新品种“盐糯12”、“盐粳9号”,并于2006年、2000年分别通过省品种审定,在我省淮北、苏中沿江稻区得到大面积推广。“盐粳9号”被列为2008年全省水稻良种补贴主推品种。“盐糯12”填补了我省粳糯稻品种不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空白。由他主持的《抗条纹叶枯病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项目,获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2009年2月抗条纹叶枯病水稻新品种“盐粳11号”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迅速在江苏不同生态区域形成“燎原”之势,获得大面积示范推广。在他的努力下,盐粳系列水稻品种先后获得省、市、区科技进步奖12项,几年来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取得了十多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接天稻叶无穷碧,丰收果实别样情。试验品种的推广,为农民兄弟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张大友把农田的丰收、群众的满意作为对自己最高的褒奖。

“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是张大友的口头禅,是他的一贯的作风。

扎根于农村,辛苦于田野,四十多岁的张大友风霜尽尝,华发早生。然而,为了大地的丰收,他无怨无悔。从杂交配组到品种育成,稻育种研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需要8年到10年,即使用这么长的时间,也不一定能育成理想的品种。工作又苦又累,出成果更是难上加难,然而,这些都没有让张大友停止求索的脚步。他知道,作为党员干部、职工的带头人,在实现“双新”盐都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征程中,农业科学研究担负着神圣的使命;他更知道,作为科技人才,人大代表,代表的是群众的心声,担当着群众的信任重托,就应当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驱动着他把辛勤劳作等闲视之,把节假日的休息漠然置之。在他的心中,农业科研就是他人生的舞台,研究成果就是他人生价值的航标,大地的丰收、农民的增收是他的愿望。

2006年7月,洪水来袭,暴雨连绵,张大友家的房子地势低洼,早就泡在水中。他却全然不顾,依然在试验田里忙碌奔波。雨扑头盖脸,浸透了衣裤贴在身上,寒意袭人。眼前是迷蒙的水雾,脚下是湿滑泥泞的田埂,5天没合眼的张大友,一日三餐以方便面为主,守在沟边,候在田头,家人找他回家,告知家里的水已经快没膝盖了,他没有往心里去,只是摆摆手,布满血丝的眼睛没有离开他的秧苗,心中牵挂的只是那一畦畦的试验田,结果试验田保住了,他却累倒了。

冬天,是农闲季节,也应是农科人员稍作休整的时候。张大友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远赴海南,利用那里的温光资源,对水稻进行异地加代繁育,加快育种进程。海南气候炎热,瘴气肆虐,蚊虫横行,试验区更在人烟稀杳的山区,张大友和科技人员无暇计较,每日出宿舍便下试验田,两点一线,守护着希望的种子。年三十的夜,在礼花飞舞,家家团圆的幸福时刻,而张大友和他的同行们却依然在山的深处,在实验田边,在简陋的茅屋里,把对家的思念,对家人的祝福藏在心底,在南国寂寞的晚风中,记录下又一天的观察所得。

汗水浇灌禾苗壮,心血催吐稻花香,正是人大代表这一神圣使命,张大友带领盐都农科所这一只有16名科技人员的单位,成为全省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一朵奇葩,被盐都区委、区政府评为“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先进研究所”、“科技兴农先进单位”、“五好示范基层党组织”。在单位获得一个又一个殊荣的同时,张大友本人也先后荣获“江苏省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盐城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盐城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盐都区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盐都区拔尖人才,“151”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培养对象,同时兼任中国遗传学会会员,江苏省作物学会水稻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种业协会理事,盐城市农业系列中级职称评审专家,盐都区科学技术协会常委,盐都农学会副理事长,被区委李纯涛书记亲切誉为“盐都的袁隆平”。

放眼沃野,张大友常常心潮澎湃:作为人大代表,他想的不仅仅是单位的发展,更多的是农业的丰收和如何帮助广大农民致富。为此,他时刻心系人民,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履行代表的神圣职责,书写着一位农业战线上代表的执著: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人民的“米袋子”,他的眼光又瞄准了下一个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区人大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