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2年11月15日

心有“方塘”自从容

——读朱光潜《谈静》有感

□孙成栋

在滚滚红尘中奔波、周旋、拼争、喧腾了一天,终于在晚饭后获得片刻闲暇。

于是,伴随着壁灯橘黄色的光幔徐徐漫开,倚床捧读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美文《谈静》。只一朵蓓蕾绽靥的工夫,便悠悠然沉浸到那隽永澄澈的字里行间,并不时产生如沐煦风、如饮甘泉、如赏霏雪、如沁夜露、如嗅幽兰、如聆天籁、如抚细绸之感,整个心坎上仿如轻洒着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真是“好一个‘静’字了得”!

《谈静》一文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信,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历经近百年风雨的洗礼,依然闪烁着恒久的时代光泽。作为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联结雅俗的“桥梁”。

“静”,一个耳熟能详的形声字,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会意字。“青”意为“蓝色”、“争”指两人抢夺一件物品。“青”与“争”组合起来,最初始、最本真、最纯粹的意蕴就是“让他们去抢夺吧,我尽可扬起头来凝望蔚蓝的天空”。不由得想起诸葛亮的精辟妙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由此可见,自古以来,“静”就是人类精神百花园里一朵最恬淡、最本色、最自然,也是最馥郁的奇葩。可以说,静是滋润人类心灵的甘露,是启迪人类思悟的灯光,是陶冶人类性情的晨曲,是抚摩人类回忆的玉指,是营养人类精神的鸡汤,是丰腴人类眸光的美景……

朱光潜先生就是一位对“静”有着独特感悟、深切体味与精到见解的大家,也是一位甘于“忍寂耐静”、善于“闹中求静”、乐于“弃喧守静”、敢于“拨冗护静”的志士。他在《谈静》一文中,以“静”为“绿丝带”、为“长青藤”、为“风筝线”,通过细腻温馨的笔触、情趣盎然的字句、清新洒脱的格调、流畅简练的结构、雅俗共赏的品位、睿智缜密的思辩,为我们牵出一连串关于“静”的唯美意象、哲思火花、生活况味与人生积淀。读《谈静》,宛若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三两知己围着一座炭火熊熊的红泥小炉,或习文、或对弈、或赏画、或轻谈、或品茗;又如在一个云淡风轻的假期,一家人舍弃名利场上的繁文缛节和无边应酬,或到乡间垂钓、或临海边踏浪、或至高山观松、或进菜场拎篮、或坐窗前赏月……

然而,在这日益繁荣、日益富庶,也是日益冗杂、日益忙碌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静下心来呢?君不见,那些整日行色匆匆、风尘仆仆的“赶场者”,可否有闲暇静下心来盘点思绪、咀嚼幸福、反刍感动;那些夜夜失眠、时时担忧的“焦虑者”,可否有祈愿静下心来舔舐伤口、构筑信心、培育底气;那些眼高手低、心浮气躁的“飘悬者”,可否有定力静下心来面壁磨剑、苦练内功、自我砥砺;那些追权逐利、沽名钓誉的“势利者”,可否有意趣静下心来沐浴春风、携手夏荷、目送秋雁、笑迎冬雪……

静不是遁世,而是喧嚣之中的淡定情怀、压力之下的平常心态、诱惑面前的自洁品格、沼泽之上的沉着气概、深渊之侧的无畏胸襟、庸常生活的美好感悟;静亦非无为,而是挑战面前的默默发力、目标面前的心无旁骛、挫折面前的卧薪尝胆、纷乱面前的理智抉择、荒漠之中的绿色梦想、逆流之上的向阳旅程……静,不在耳畔、不在空山、不在云端、不在隐舍、不在僻野、不在雪峰、不在幽谷;静,在一颗颗向往真情、崇尚善良、珍惜美丽、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呵护自然、敏感幸福的心里。心中有静,纵然立于闹市,依然气定神闲;心中无静,就算身居广寒,照样躁动难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光潜先生在《谈静》里吟咏的这一千古名诗,正是对“静”之美的最好诠释:心中有“方塘”,一切皆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