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08年08月12日
辉煌是这样铸成的
奥运会开幕式背后的故事
名为《美丽的奥林匹克》的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历经三年多的精心准备,近2万名中外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用奇妙的创意、高科技的手段、动人的表现手法,奉献给全世界一台经典的奥林匹克视听盛宴。但开幕式的背后,是无法言语的艰辛和付出。
张艺谋为总导演,全面负责;副总导演张继钢除了协助张艺谋外,主要承担开幕式文艺表演上半段的编导,以及残奥会开闭幕式编导;副总导演陈维亚则主要负责开幕式文艺表演下半段的表演,包括运动员入场、点燃主火炬塔部分,还主要负责奥运会闭幕式的编导。而其他的相关创作和制作人员,整个团队共享。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开闭幕式4个仪式全部由这个团队承担。
整个创作分为创意阶段、制作阶段、排练阶段、预演和正式演出阶段。创意工作自2006年3月29日启动,2007年4月基本确定了4个仪式的创意。2007年8月进入排练和制作阶段。演员由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系统、教育系统、部分高校、中小学、以及部分部队文工团等单位承担。
在开幕式文艺表演中,“活字印刷”节目成为一大亮点。观众最初会以为是机械的表演,但其实是897名演员们经过艰苦训练后的表演。20多公斤的桶形道具,他们一次排练要托举数百次。道具里面的温度经常超过50度,每次排练还没开始就已个个全身湿透、大汗淋漓。排练时不便上厕所,但水份蒸发量过大,有的演员们就想出土办法,用一个小瓶盛着醋,渴了就“闻醋止渴”。
在开幕式文艺表演的最后部分《梦想》中,在“地球”各个方位行走自如的演员们的表演,令人称奇。他们在上面进行侧行走、倒立行走,各种空翻动作,其难度之高,是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从未有过。这项在空中需要用维亚(吊钢丝)帮助进行表演的项目,由英国著名舞美设计师马克·菲舍设计,这也是至今为止全球最大体积的立体圆形舞台。马克·菲舍创意之初认为无法实现上面的表演。但参加表演的58位20岁上下的小伙子,通过不到一年的艰苦训练,就创造了奇迹。
尽管北京奥运会4个仪式的总费用还不及雅典开幕式和多哈亚运会开幕式一台节目的费用。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与之相比,品质毫不逊色。
(辑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