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08年08月12日
潘黄:现代高效农业增绿添“金”
□李金宝
8月10日上午,在潘黄镇仰徐路东侧、新民村境内,盛国新等户培育的草莓苗绿得可爱,仿佛翘首期盼“出嫁”之日的到来。一群工人正在草莓园12只大棚内锄草、翻垄、追肥,为8月20日的“迎娶”草莓苗而做精心准备。
仰徐村是全市新农村建设3个重点示范村之一,该村党总支副书记、新民村党总支副书记陈正海告诉笔者:目前,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共有72户种植草莓,拥有连片大棚760个,种植规模近800亩。银光闪闪的成片钢架温室大棚,已成为展示仰徐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亮点之一,成为宁靖盐、盐淮高速边的一道亮丽风景。
行政推动,现代高效农业驶上快车道
近年来,潘黄镇党委、政府坚持新农村建设姓“农”不动摇,把盐淮高速以南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定位为仰徐新农村建设的三大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并迅速整合毗邻纯农业村新民村的资源,远学常州湖塘,近学西邻郭猛,用发展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围绕做特、做大、做高、做精的要求,同步规划推进,引导连片种植,实现规模经营,合力打造规模达5000亩、全市一流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
通过宣传发动、邀请尝到甜头的种植户现身讲解、组织有种植意向的农户到享有“中国草莓第一镇”美誉的连云港东海县黄川镇参观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当地村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热情,仅今年就新增种植户48户,种植面积580亩。
新民村现有耕地面积4166亩,该镇依据这一资源,提出了“自今年起,三年实现高效农业全覆盖”的目标。截至今年7月底,该村流转出土地1700多亩,仰徐、新民累计流转土地2133亩,占两村现有耕地面积的42.3%。目前,园区内规划草莓园、葡萄园、苗圃园各1000亩的“三千工程”已全面实施,新增种植草莓的钢架大棚已搭成,葡萄园首期250亩栽植已实施到位,苗圃园栽植的中高档花卉苗木和红叶意杨面积达到350亩。该园区还顺利通过了全市“双百”工程验收,正积极申报市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
创新机制,实施统分结合巧解新难题
“去年种了10只棚,投入9.6万元,其中贷款5万元。当年不仅收回成本,还有些盈余。”在大棚里检查草莓苗生长状况的共产党员、新民村一组组长盛国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草莓种植户挣得钵满盆溢,让当地村民十分眼红。但今年搞一只大棚一次性投入需要1.2万元左右,让他们急得团团转。
对此,潘黄镇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巧解引导发展的难题。
一方面,该镇强化集体“统”的功能,即统一规划、建好设施、流转土地、协调贷款、培训引导等。狠抓农业设施配套体系建设,建成机耕道3800米、防渗渠5000米和桥梁12座,整治园区内河道4条计4.5公里,另有2000米的机耕道、5000米的防渗渠和水、电、有线电视、通讯等配套工程正在施工。新民村还集体出工,免费为新种植户搭棚、建房。对流转的土地,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前3年由镇财政按每亩800元标准“埋单”,仅此一项镇政财每年需支出170多万元。据该镇农经中心主任杨万娣介绍,为了提高土地流转收益,潘黄将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内股外租”的运作模式。目前,该模式正在报批之中。同时,协调信用社以“联户担保”的方式给予信贷倾斜。仅7月份,就为24户农户发放贷款120万元,户均获贷5万元。
另一方面,该镇最大程度地发挥种植户自主经营的作用,推行“农户唱主角、当老板、闯市场,自己投入、自定规模、自主经营”的模式。大规模土地流转,设施化生产经营,让农民一下子从农户变成了农场主,接触了资本经营,直接成了市场主体,因而呈现了种植户抱团采购、资源共享、主动学习的喜人局面。
“为自己做工,怎能不上心、不用功?再说了,谁舍得将血汗钱‘打水漂’?”种植户的这些朴实话语,道出了他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缘由。让潘黄镇党委、政府感到高兴得是,新投入机制的推行,让镇、村“要我种植”变成了农户“我要种植”,变成了用心种植、用功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