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07年01月07日
盐渎人物谱(之三)
朱升:魂遗盐城的明朝第一开国谋臣
严克文/收集整理
朱升(1299-1370),字允升,安徽休宁人,人称枫林先生。1341年中举,曾任池州学正,后辞官隐居石门。1357年,朱元璋微服访朱升,请教安邦定国大计,朱升首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言三策,得到朱元璋的赞许,被定为国策。朱升受到器重,在推翻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朱元璋曾有七言御联一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洪武元年(1368年)朱升进翰林学士。1369年他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辞官隐居于盐城北龙港(今盐都北龙港镇),次年病逝,葬于南龙港文曲沟旁。
朱升自幼好学,先后师从陈栎、黄楚望等名家。后开馆讲学于故里、紫阳书院、商山书院、歙县石门、郑庄等地。朱升59岁那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围徽州府城。为免百姓受害,朱升冒矢独立城下,说服守城元帅福童开城归降。朱元璋又攻婺源,久战不下。闻朱升大名,便拜访朱升,朱升留下锦囊计避而不见。朱元璋依计而行,一举获胜,从而更加钦佩朱升,决心再访。得知朱升遁居石门,朱元璋接受一访教训,将所率卫队佯装成商队,由江西绕浙江,过连岭,悄悄来到朱升教馆前,请求朱升辅佐他打天下,朱升避之不及,婉言拒绝。朱元璋无奈,又恳求安邦定国的大计。朱升念天下之乱,生灵涂炭,学当救国,终于道出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一听,心中豁然开朗。这便是后来天下闻名的“九言策”。
这“九言策”是明王朝开邦定国的国策,本来也只有史学家、文学家一类做学问的人知道而已。真正到妇孺皆知的程度,是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毛泽东主席借鉴、弘扬朱升“九字策”,略加改动,便成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这的确也成了新中国那段特定时期的国策,体现了毛主席的政治、军事、外交思想。
再说朱升献“九言策”后,即被拜为中顺大夫,备受朱元璋器重,此后连年被征召问策,助朱元璋克饶州、下处州、捣江州。在鄱阳湖大战中,知彼知己,以先发火器、次发弓弩、再短兵击之等计,大败陈友谅,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经过多年征战,朱元璋终于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建立明王朝,并于南京登基,史称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章登基后,朱升被征召入京充当谋臣,先后被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翰林学士,并与诸儒编修《女诫文》、《斋戒文》等。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害怕开国元勋扰乱江山,制造了一系列冤案。他将原封的64名国公、列侯、大将等,杀了34个,受株连的十几万人。早在朱元璋下手之前,聪慧过人的朱升就选择了退隐之路。“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故而他退隐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而是“偕夫人涉江沂淮抵东海转西溪而筑室于南龙港庄。”这可能与这里的地形地貌有关,今日之南、北龙港,仍保留着一些原生态的沟、河、港、汊,水网纵横,苇草萧萧,易躲难寻,加之当年傍海依陆,进退裕如,不失为隐居之地的极佳选择。
朱升既为隐居,当初的墓葬自然也是不公开墓主身份的,只是朱氏后世子孙一直祭扫的一座乡间祖坟罢了。数百年后,村民们在南龙港村东首开挖鱼塘时,出土了另一座墓葬,棺前的碑石记载墓主人为朱升第七世孙朱从馨,与朱氏家谱记载正好吻合,这为确定朱升墓的真伪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据有心人考证,休宁老家也确实没有朱升墓。
朱升既是明代的开国元勋,也是我国十四世纪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最后魂遗盐城,为盐都留下一处重要的人文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