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3年06月25日

淮剧王子——王书龙

【编者按】 王书龙,男,汉族,1958年2月出生,1971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盐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第六、七届委员,政协盐城市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盐城市盐都区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盐城市劳动模范,江苏省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从事淮剧表演艺术四十多年,成果丰硕。连续五次参加江苏省淮剧节、四次参加江苏省戏剧节,均获优秀表演奖。主演的剧目曾四次晋京参加全国会演。2003年4月,在淮剧《十品村官》中成功塑造了村民小组长“田来顺”,荣获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春的一天,阜宁县艺训班大院内人头攒动,一个男孩清亮的唱腔“朝霞映在阳澄湖上”,震惊了考场内外,这孩子身材匀称,长相俊秀,他就是后来被誉为“淮剧王子”并荣获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国家一级演员——王书龙。

王书龙1958年出生于阜宁,自幼喜爱文艺,13岁那年,考进了阜宁县淮剧团。刚进团,他开始先学武戏,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历尽体力之乏、筋骨之苦,终于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他后工小生,兼演须生、老生。他演罗成,观众拍手;演吴汉,观众叫好;演王金龙,观众喝彩。

1981年,淮剧《一字值千金》赴京演出,引起轰动。王书龙在戏中扮演气象员小叶发章,他凭着运气得法、字正腔圆的甜润唱腔,倜傥洒脱、“包袱”巧妙的精彩演技,为整场演出增添了亮点。王书龙首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此,他被淮剧界誉为“风流俊逸一小生”。

1985年,王书龙在大型现代淮剧《奇婚记》中扮演田雨春,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李先念、胡乔木、王任重、彭冲等国家领导人及北京戏剧界的专家学者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该剧中,王书龙坚持从生活出发,把程式溶化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之中,同时又从现代生活中提炼了新的表演程式。凭借其扎实的基本功、细腻的表演,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田雨春这个外表形象朴实憨厚、内心情感深沉细腻的小生形象。戏剧界专家评价他的表演既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既是戏曲的,又是现代的。他利用第二次晋京同台演出的机会,广承师教,向名家学习,拜名家为师,在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刘少峰老师的言传身教下,王书龙的舞台表演技艺日益成熟,产生了质的飞跃。

王书龙选择了盐城市淮剧团,盐城市淮剧团选择了王书龙,是既偶然又必然。自1992年调入盐城市淮剧团工作以来,王书龙如鱼得水,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找到了一个释放激情的燃烧点,找到了一个催人奋进、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1994年,王书龙在现代淮剧《鸡毛蒜皮》中扮演青年大学生孔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沉稳而不做作,朴实而不浅薄,热情而不轻浮的有志气、有文化、有抱负、有理想的当代农大毕业生那种儒雅小生的形象。1996年1月7日晚,北京工人俱乐部内观众笑声震耳,掌声雷动,盐城市淮剧团《鸡毛蒜皮》代表江苏省晋京参加95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获得成功,得到了首都戏剧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2002年11月,盐城市淮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淮剧《十品村官》,作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剧目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演出。它以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的人物形象,清新的喜剧色彩,感人的艺术魅力,再一次征服了首都观众,赢得了戏剧专家的广泛好评。王书龙在剧中主演组长田来顺,这是他付出最大、收获最多、感悟最深、塑造最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王书龙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他吃透剧作家的创作意图。淮剧《十品村官》是剧作家陈明继《鸡毛蒜皮》、《是是非非》之后的又一力作,作品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农村青年田来顺立足本地、带领妇女养狐致富的这一艺术形象。主人公始终面临着徐干娘的权威不可动,李彩珠的竞争不可让,刘六妈的利益不可触,小月的爱情不可丢的种种尴尬境地,经过一系列的矛盾纠葛和情感撞击,一个鲜活传神、妙趣横生的田来顺脱颖而出。其次是他熟透剧中人的性格特征,木讷内向、憨厚诚实是来顺性格的重要特征,头脑灵活、事业心强则是他最本质特征,加之掌握徐干娘的多事,谭半夜的多嘴,李彩珠的多情,小月的多心,刘六妈的多乱。其三是他想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根据导演蒋宏贵的要求,王书龙在扮演来顺角色过程中,能够做到先有“心象”,找出自己同人物的差距,然后去接近人物,研究人物的内心愿望,抓住人物的心理依据,运用紧张的眼神、夸张的形体,使人忍俊不禁,笑声不断。可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想得越清楚,越细密,越深透,越精确,联想就会越丰富,语言就会越光彩,性格就会越鲜明,形象就会越感人。第四次的晋京演出对王书龙来说,真是登山望远,风光无限!

《十品村官》剧照

2003年4月,王书龙第五次晋京。这一次,是他以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创造获得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而且是以得票的绝对优势在全国23位获奖演员中名列第二,也是20届梅花奖评比中江苏唯一的获奖演员。在人民大会堂,他和众多的艺术家同台领奖、同台表演,这不仅成为他人生的华彩亮点,更是淮剧界的骄傲。

悲喜的人物走过舞台,深浅的脚印刻在人生。王书龙童年的天真、少年的幻想、青年的浪漫,积累成了王书龙中年时所特有的那种老练、沉稳、求实。王书龙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他扮相的俊美,气质的儒雅,唱腔的甜润,演技的娴熟,更是来自他艰辛的磨练、执着的追求、不断的实践、勤奋的学习,正是这种强烈的创造激情和可贵的敬业精神,使得王书龙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1981年,在淮剧《一字值千金》中饰小叶发章,晋京参加1981年全国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获优秀演出奖;1985年,在淮剧《奇婚记》中饰田雨春,晋京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获优秀演出奖、优秀配演奖。1991年——1996年,在淮剧《鸡毛蒜皮》中饰孔瑜,晋京参加95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获优秀演出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荣誉作品奖,因演出满500场受到文化部通报嘉奖。1993年,在淮剧《是是非非》中饰田根,该剧参加江苏省首届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同年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首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江苏省文化厅优秀现代戏百场奖。1997年,在淮剧《心的承诺》中饰韦臣鸿,获第二届江苏省戏剧节新剧目奖、优秀表演奖;1998年——2002年,在淮剧《十品村宫》中饰田来顺,获第三届江苏省淮剧节、第三届江苏省戏剧节双优秀剧目奖、双优秀表演奖;2000年10月,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获“六艺节”贡献奖;2002年7月,获江苏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江苏省委宣传部演出超200场奖;2002年1月,《十品村宫》演满500场,受到江苏省文化厅通报嘉奖;2002年11月,该剧晋京参加文化部庆“十六大”全国优秀剧目调演,受到首都各界观众的欢迎和好评。2004年4月,《十品村官》参加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获突出贡献奖、优秀主演奖。2005年2月,《十品村官》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2006年1月,在《秋天的思念》中饰董事长获第五届江苏省淮剧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优秀表演奖;2007年9月,淮剧《十品村官》荣获江苏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8年12月,在大型现代淮剧《马代表进城》饰县长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获创新剧目奖;2007年5月,在《今夜星辰》中饰老村长荣获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优秀剧目二等奖、优秀表演奖,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提名剧目;2008年2月,12集淮剧电视系列剧《十品村官》二度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2010年12月,淮剧《二饼上城》获2009——2010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称号……

王书龙在舞台上演出,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嗓音亮高,唱功精到,扮相俊美,表演精湛。在大型古装淮剧《春月奇情》中,整个戏的唱腔初步形成“南北派”音乐设计的精彩组合。王书龙在戏中扮演刘仲平一角,由于嗓音得天独厚,演唱起来高、中、低音结合使用,任其发挥,走高腔时声遏行云又履险为夷,他时加小生花腔,微加旦角柔腔,使高腔轻轻一点而过,轻松自如,优美动听。走低腔时如涌如吟又字清音实,听起来低而不温,圆润悦耳。高低腔贯穿始终,加上王书龙的精心处理,把剧中刘仲平的所有唱腔,特别在第四场当中,把散板转马派自由调一段表现得淋漓尽致。行内人评价王书龙演唱时,高腔会用脑音,粗犷如山海;有时巧用喉音,柔美如诗画。

由于王书龙对声音的高低、轻重、虚实,收放都能把握准确,控制自如,加上他掌握正确的发声,科学的运气,演唱起来游刃有余,几十句、上百句的唱段一气呵成。在现代戏《十品村官》中,王书龙担任主演田来顺一角,戏中最后一场,田来顺出走是唱功繁重的重头戏。幕内[导板]“踏月色追彩珠汗流浃背”,王书龙行腔委婉,运气舒缓、情绪平和,出场后打击乐敲回龙加大悲调转五字叠句,王书龙用轻放、柔细的行腔特点,把田来顺对村庄深深的留恋,自己承受的委屈,追寻剧中人彩珠的迫切心情烘托得尽善尽美,继而在下半段1/4的拉腔延续时,王书龙演唱由轻到重,由柔至刚,结合王书龙在追赶中使用的跌跪、滑跪、滑叉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充分表现了主人公一往无前、拼搏不已的艺术境界。在收尾时,叠句高潮中的“掼板”垛字处理,王书龙行腔先收后放,先抑后扬,快而不混,快而不乱,越唱越投入、越唱越激昂,待声音放开后,宛如江河奔泻,让人痛快淋漓,听起来字字珠玑,到嘴到肚,最终把田来顺扎根农村,立足本土,铁心建设家乡的青年形象表现得有血有肉。整段唱腔时而委婉、优雅,时而平易、质朴,前连后带,错落有致,粗犷中有纤巧,含蓄中见奔放,充分显示了王书龙以声见情,以情见人的艺术功力,这段唱腔已作为精品唱腔和名家名段被保留借鉴。

王书龙随着舞台经验的日积月累和自身修养的逐渐加深,他的舞台实践已经从一字一腔的继承,开始努力树立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了。他一面刻苦演戏,借鉴从黄梅戏、梆子、越剧等姊妹艺术中的精华,一面见缝插针,强化文化知识和艺术理论方面的学习。在排练大型历史剧《天子出巡》时,他找来历史书籍仔细阅读,从中了解剧中人刘秀所处的年代背景和所处人物之间的关系,加深了他对历史人物的理性认识,使他在舞台上创造刘秀的艺术形象有了可靠的依据,从而让刘秀在面对贪官污吏时,王书龙用了别具一格的强有力的舞台笑声,听起来穿透力极强,犹如排山倒海,冲入云霄之势,石破天惊,响彻连壁,这种笑声是王书龙舞台艺术中的看家本领,也能说是同行人无以伦比,无人能及的淮坛一绝。凡看过王书龙演出的,专家说王书龙还是王书龙,同行说王书龙就是王书龙,老百姓说王书龙真是王书龙。

唱出韵味情感,唱出形象人物,唱出特色风格的王书龙没有重复别人,更没有重复自己,他长期遵循刻意求新,不落俗套的艺术宗旨,他所在的盐城市淮剧团上演剧目年年更新,他的唱腔也随之不断创造发展。王书龙与专业作曲家及团内艺术骨干一道潜心研究,务求突破,从他主演的古装戏《皇室遗恨》、《亲仇记》、《血茶》、《赤胆忠魂》、《母女恨》、《风流天子》、《刘秀还乡》、以及现代戏《心的承诺》、《十品村官》、《今夜星辰》、《老少公安》、《特殊来客》、《零点出发》等多部剧目中,做到一出戏一个风格,不同的人物运用不同的唱腔,既保持了浓厚的剧种特色,又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开拓前进。多年来,王书龙以脆、绵、柔、圆、甜的唱腔特色,加上他对戏曲的独特悟性和驾驭旋律的高超能力,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已将自己的演唱模式与唱腔特点,充分融通于传统淮剧的悲腔悲调向喜剧优势的自然过渡,从而为淮剧表现当代生活气息拓展了创新空间,在淮坛生角唱腔体系中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已经形成了属于王书龙自己的演唱模式,就是这种模式为盐城市淮剧团编、导、演、奏的创作群体形成“轻喜剧”风格首先提供了独具魅力的唱腔保证。

王书龙从艺40个多个年头,40多年的光阴,在人生的长河里不过是弹指一瞬,但对于一个戏曲演员的艺术生命,却几近半生。艰难的岁月里,王书龙从未因淮坛清冷而消沉,我们总会看到王书龙那春风拂面的笑容;辉煌的业绩里,王书龙从未因鲜花掌声所停步,我们依旧看到王书龙奋进前行的脚步;幸福的时光中,我们依然感受到一名低调而不善张扬的淮剧表演艺术家内心深处“情系淮剧·祝福剧团”的朴实情怀!

带着对王书龙的崇拜和几分拘谨走近王书龙,一瞬间被他的微笑和热情所感动,好像我们就是相处多年的老朋友一样。采访王书龙的过程中,王书龙没有过多的提起以前多么辉煌的业绩,只说了那么几句:淮剧让我走进了盐都,在这方水土,我永远心存感谢、感激和感恩。感谢领导的关心和关爱;感谢社会各界的友情和真情;感谢同事间的精心和齐心!看到现在的淮剧团佳作迭出、喜讯不断,内心会有一种说不尽、道不完的喜悦,希望剧团继续保持“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盐淮精神,再创新的更大的辉煌!

在采访归来的途中,我在想什么叫艺术家?难道仅仅是演出中的唱念做打?生活中的琴棋书画?闲暇时的笔墨纸砚?舞台上的弹唱吹拉?我体会到了!艺术家最根本的体现,首先是他们在漫漫长河的艺术生涯中一种思想的高度、做人的厚度、做事的态度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吧……(大林)